蒙学人格养成教育对当今语文教学启迪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6785 浏览:230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格教育资源的例子俯拾即是,不逐一列举,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利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眼睛只盯着语文考试的那点知识和技能,不能对其中丰富的情感和人格教育资源视而不见。当然,利用语文的课程上风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情感熏陶和健全的人格养成教育,要防止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防止在语文课上硬贴上道德教育的标签。要追求自然,要追求知识目标和情感道德目标的有机融合。

四、鉴戒蒙学经验,将知识目标和情感道德目标融为一体

如前所述,蒙学教育对蒙童的人格教育有两大特点:潜移墨化、以小事做起。今天的孩子,尤其是初中生,自我意识极强,有着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最反感的是空洞的说教。对他们的教育,不可居高临下,要润物无声,要“不著一字,尽得”。要收到这样的效果,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思想,而语文教师具有这方面的上风。语文教师,大多同时是班主任,与学生交流多,与家长沟通多,另外学生的作文和随笔也常常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这样语文教师在制定情感和道德目标时往往更具有针对性。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营造情境。这是教学朱自清《背影》时的一个意外收获。《背影》,普遍以为不易引起当代中学生的共鸣,90后的学生,只有十三四岁,他们家庭条件优越,衣食无忧,怎么能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情感呢?教学前我也有这样的顾虑。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近朱自清,理解朱自清呢?我想起了学生课外阅读过的一篇文章《夕阳下,父亲的背影越来越小》,于是尝试着用为学生朗读这篇文章导入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感动不已,以至于哽咽,抽泣,无法朗读下去。这时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平时最调皮的一个男孩,主动走上讲台递给我一包纸巾。大家就这样注视了我好一会,课才得以继续进行。我借此机会说了与父亲相处的一些难忘经历,接着让学生随意谈谈自己的父亲。出乎意料的是,大家很有话说,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心中父亲的形象是那么高大。叙述时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颜色,以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布满强烈的感恩之情。
然后我播放《背影》的朗读视频,平缓的朗诵,像在娓娓叙述着一个故事,当读到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时,我看到有学生的头伏到了桌子上,一个两个,陆陆续续,他们在掩饰自己的泪水,其中一位男生眼睛都红了。
之后,同年级组的教师来问我上课给学生放了什么感人的东西,让一些男孩子都掉下了眼泪。第二天,有位妈妈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前两天还在与她冷战的女儿一进家门就搂住她的脖子,温情地说着:“妈妈,对不起!”说要感谢我的语文课。两年后,我收到一位学生的来信,他说:“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谈到父爱时的眼泪,由于这让我明白父亲有多不轻易,而当时的我有多不懂事。”
这一节课,我在教学上的收获就是,营造情境的策略,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情感诵读。我们听到那些悲伤的音乐,会悲中以来,泪流满面;听到那些喜庆的音乐,会心旷神怡,喜气洋洋。人们听音乐会不由自主地被音乐的情感感动,同样,学生也能被文本的情感感动。据此,对那些布满感情而又文采飞扬的文本,如《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我便采用诵读的策略。这些充溢着爱国主义情感的篇章,诵读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本的感染。就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而言,诵读法要比文本赏析效果好得多,赏析,最多就是给了学生一点文学或艺术感染,赏析假如不得法,给学生的只是几条写作特点,或者再归纳出一些爱国的情感。谈到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最讨厌的是高、大、空的说教。假如那样,则适得其反。
联系现实。文本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可以用联系现实法。如八下第三单元,《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其重要的主题是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联系,要敬畏自然,人在自然眼前不可狂妄自大,为所欲为,否则,人类将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而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自身的贪婪,对大自然无止境地掠夺,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但是,由于人类掠夺自然的获益是显性的,是立竿见影的,而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是隐性的,是滞后的,所以,目光短视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教学这一单元时,采用联系现实的策略,让学生就其耳闻目见,谈现实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破坏的严重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这样可以把书本的内容和活生生的现实结合起来,给学生以更为亲身的感受,知道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已经开始,自然一旦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在自然的眼前是渺小的。这有助于学生在心中真正确立敬畏自然的观念。
活动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文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终极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要用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理解,促使上述转化的实现。七下第三单元,有五篇文章:《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想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学习这一专题,可以布置学生两项活动: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搜集他们的资料,作一个专题演讲,或写一篇人物小传;走访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普通人,写一篇人物专访。人物可以教师推荐,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影响是直接的、感性的,这比纯粹的文本阅读效果好得多。
以上所说的策略,固然不是蒙学教育中现成的策略,但是鉴戒的是蒙学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思想。
(南京外国语学校;210008)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