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呼唤新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3739 浏览:108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需要新的语文教学方式策略,教师要论述与实践相结合,用新的理念、新的角色、新的教法与学生的聪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教学策略;以读为本;语文素养
Talkaboutthenewcurriculumcalloranewlanguageteaching
FuRong
Abstract:Thenewcurriculumrequiresanewlanguageteachingmethods,teachersshouldintegratetheorywithpractice,withnewideas,newroles,newteachingmethodsandstudentintellectualcollisiondazzlingspark,toteachthebasiclanguageliteracy.
Keywords:curriculum;teachingmethods;totime-based;languageliteracy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进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日常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新的语文理念构建了新的主体化目标系统,提出了教材建设、听说读写、教学评估的新思路,体现出了强烈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和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尤其在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精神方面,提出了进展健康个性的要求。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捧出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而是要培养出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
笔者介入下乡调研,听了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发现一些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还在采用传统“程式化”教学,死抓名词解释,注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浅析,写作时参考优秀作文等分歧时宜的教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性地接受,没有把“以读为本”的理念深入到教学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新教材的理念难以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很多学生未能真正介入到教学中,老师的讲授虽辛劳,却未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未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甚至文章的整体美,被教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教师备课只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教学情景的设置,教师对培养学生发现不足的能力重视不够,不足习惯性由教师直接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只做简单的一问一答,对值得探究的不足,教师未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探究,教师甚至习惯性地自问自答;在学生未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便急于让学生浅析课文;对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学生没有反复咏读品位。
根据上述情况,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我觉得应该: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学。

教师是实施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关键,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形象出现,而是学生进展的合作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推动教学论文者和引导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有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层度、知识积累等方面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以心灵赢得心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况且,这桶水时间长了,也会变成一桶污水,所以,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以知识的输出者转化成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研讨的探究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进展的推动教学论文者。教师要重视营造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推动教学论文者。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教学平台,让学生有展翅的舞台。

转变教学观,首先是教学思想上的转变,我们必须把握知识技能、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动上体现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在的氛围中人人得到尊重,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在新课程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学熟悉策略的转变,考虑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树立不足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不足,提出不足,解决不足。教师的提问,每节课教师应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探究,需“穷追不舍”,假如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教师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不足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三、转变课程观,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联系,我们要充分挖掘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二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的利用等。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转变学生观,还给学生“以读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进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进展的观点熟悉学生,学生中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进展的潜力。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语文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以、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进展。如:教学《过伶仃洋》时,让学生学习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教学《岳阳楼记》时,让学生领悟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教学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都必须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他们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眼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每一节课应该考虑:哪些时间用来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反复地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书读百遍,见义自见”,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能让他们在读中与文本产生对话,让他们深深地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只能适度适量地点拨,大量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自读自悟。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做的:
(生读第二自然段后)师:这一自然段总共三句话,读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追问):真的没有?
生(很肯定):没有。
师:是啊,这一自然段一个生字都没有,三句话也都挺短,似乎太平常不过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句话(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度过大江,非坐船不可)。请大家把个“非”字圈出来,再读读这句话。
(指名两位学生读,生把“非”字重读。)
师:我能不能加上表情读一读?
(指名两位学生读,生边读边把眉头皱了皱。)
师:能不能再加上个动作读一读。
(生练读,边读边做了个很用力的手势。)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些什么呢?
生1:曹操的兵士要过江,是一定要坐船的。
生2:曹操的兵士必须坐船才能过江,否则他们就没法取胜。
生3:船与这次作战能否取胜,联系实在太密切了。
师:平平常常一个“非”字,这样多读几遍,感受可就深多了。那么第二句、第三句话呢?……
这位老师针对学生读文只重大概意识,缺乏深入咀嚼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捉住一些看似平实则颇需玩味的词句,让学生经历以无疑到有疑,再以有疑到解疑的多次阅读过程,学生的感受就越来越深刻,思索也越来越见深度。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索,“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位新型的语文老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认真研读文本,用新的角色、新的理念、新的教学策略,以读为本,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外教学探讨.2005.11
[2]怀柔教育.2008.6
[3]李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足诊断与教学技能运用.中国出版团体,2009
收稿日期:2010-01-2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