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体现文学性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5012 浏览:1168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通常指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总称,而文学性,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身为语文教学一线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以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履行其文学育人的功能,增强受教者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对生命的观照意识和人文情感,以而真正实现提高我们人生品位的终纵目的。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增强文学育人的教育功能方面,谈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起。
一、培养教师的。语文教学有别于论述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论述思维的特点。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感染学生。看春花秋月,喜意孕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有的教师执教《荷塘月色》,先讲背景,再寻找线索,后浅析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平铺直叙的讲解,条分缕析的论证,全则全矣,但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与作者淡淡的忧愁交织的诗情画意则无影无踪。这样的一堂课,除了给学生留下只鳞片爪的印象和枯燥的概念术语,还会有什么?这样的讲授,难道将作品的文学性抛诸九霄之外?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文本,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修养他们的情操。英国大教育家斯宾塞说:“就教育塑造性格来说,强迫练习是不符合道德法则的,而且也是枉费心机。……教育所能实现的道德上的效果,必须通过情感教育而不是通过理解教育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假如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舍弃了语文教学的精华,也就淡化了文学的育人功能。
那么,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学育人功能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首先,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非专指专业方面的学习,而是泛指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读书是一种修养,浸淫于古今中外文化大师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纯净而柔情,我们的心胸会变得浩瀚而广阔。不读书,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不会教书,不会育人,不敢走上那神圣的三尺讲台。
其次,教师的眼中应有“人”。生命旅途的每个阶段都是有作用的,有精神的,有趣味的。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漠视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人的有着,而指向单一、枯燥的题山题海之时,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而走向了虚无。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主题,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品读经典中,激活学生与作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发学生心灵的呼唤,感情的激发、聪明的启迪,以而积淀成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久而久之,这些美好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会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资源,引领学生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第三,充分挖掘文本“诗意”。诗意有着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像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联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的眼前,以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师领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去深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教学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布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搭建同等交流的平台。语文教学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语文教师也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应与学生建立起一同学习、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进步的伙伴联系。只有在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聪明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也才能“润物”于“无声”之中。教师假如不能更新观念,构建起“自主、探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总是扮演知识权威的角色,那么,语文教学势必走入死气沉沉的死胡同。假如我们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合作、探究的平台上,那么,语文学习就会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相互的交流中会获得更多的理解,文本在自由探讨中会获得新的生命。以这个作用上说,建立师生良好的合作联系,也是创造语文文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保障。
王得,教师,现居河北大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