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初班语文阅读教学困惑与思索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26083 浏览:1197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活动,它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的能力,还能陶冶情操。作为一名新疆内初班的语文教师,我发现给内初班民考民起点的学生上语文阅读课时有很多的困惑,我也极力地思索这些困惑产生的理由,并试图找到解决的策略。

一、目前有着的困惑及理由

1.课堂气氛烦闷,缺少思想碰撞的火花

民考民起点的学生在刚考入内初班时,由于大多数在小学时是母语授课,所以听不懂老师的语言,使其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受到了限制,以而使得学生在阅读课上体现得不积极,缺少思维碰撞的火花。
比如,有一位老师讲到“徘徊”这个词时,七年级的学生在没有查字典的情况下根本不理解词义,更别提感受人物感情了。这位老师只好在讲台上以若有所思的情态迈着步子走了几转,这下学生才恍然大悟。又如,我在讲《海燕》这篇课文时,提出不足后学生很木然,有几个想回答的也只是蜷缩着手,始终不敢举起,我选择了等,等了约两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都举了手,可见学生有思想,但太不自信。我问了几个学生他们不举手的理由是什么,大都回答说“太紧张了”“怕说错”“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课堂气氛烦闷的另一个理由大概是学生的词汇量太少造成的。例如,我在讲《雷电颂》的社会背景时提到了“黑暗”这个词,以后我再提问“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不足时,学生只会说“黑暗的”,他们很难说出一些迁移性的词汇。这样,没有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自然就很难有思想碰撞的火花产生了。

2.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经常是表面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使得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一节课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太少了。例如,一位老师讲《再塑生命》一文中海伦·凯勒的形象特点时,在让学生概括完文中讲了什么事后,紧接着就让学生谈海伦的形象,学生说了“勤奋、可爱、坚强”等词语,应该说这样形成的答案是空洞的,都是浮于表面的。
语文教育家徐福绵先生在给我们评课时曾说过:“要想真正懂得作者的感情,就必须以文本入手,以作者最原始的字迹里感受情感。”但现在我们老师心里只想着,我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更不好,这些知识我不讲他们就不明白,所以缩减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以至于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深入感受的条件下,老师的讲授内容就已经完成了。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尤其突出。对于民考民的学生来说,理解现代文已有着难度,理解文言文只能望其项背了。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就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也会让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无深度,无内涵。

二、解决的策略

1.教师应多引导

经过很多内初班教师的尝试和总结后,我得出结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老师。老师的引导体现在不足预习的设置、课堂的切入、不足的层次性、合适的鼓励和评价语等等。
针对内初班特殊的学情,教师一定要有梯度地让学生预习。预习时的梯度为:字音、词义、作者及课文大意。通过预习,学生就知道哪些地方不懂,上课才能有侧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应让学生上课有话可说,有不足可提,有信心介入到课堂中,这样课堂的单调、乏味的现象会明显改观。教师应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讨的过程,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让学生主动思索。例如,讲《雪》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不足。他们思索后提出了以下的不足:作者写雪为什么要写塑雪罗汉这件事呢?朔方的雪为什么是孤独的?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最后一段是什么意思啊?学生能提出这些不足说明他们有阅读思索,接下来学生反复读课文,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又补充了写作背景,以上的不足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都解决了。布鲁巴克以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就会以“要我问”变为“我要问”,课堂自然就会布满了聪明的气力。
此外,微妙的评价语也会给学生回答不足的信心,鼓励就是最好的治愈紧张和胆小的良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如“你能发现这个不足,说明你认真读了课文,真好”“你今天读课文比以前更有感情了”“谢谢你出色的回答”“你的心灵像阳光一样”“你的发音越来越标准了”“你能再考虑一下吗”“太棒了”等等,这样的评价语言会化解学生的焦虑和紧张。及时的肯定不仅能转变课堂的烦闷,更能转变学生的心态。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猎手,时时刻刻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对学生的积极反映做出肯定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爱护并进展孩子的自尊感。不应当让孩子的劳动成为徒劳无益的事——这就是优秀教师的座右铭。”

2.通过设置情境、品位语言,使教学对话不再停留在表面

要想创设情境,教师就必须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要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动作、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纵等策略。例如,一位老师讲《再塑生命》时,讲到海伦这个聋盲哑的孩子对布娃娃和“杯”“水”的熟悉时,学生难以理解她的愤怒、苦恼、茫然等复杂的心理。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全都闭上眼睛并且捂住耳朵一分钟。在那似乎凝滞了的一分钟内,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再次睁开眼睛后,学生说这一分钟过的好漫长,很孤独,假如让他们用这一分钟的状态去学习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学生就充分理解了海伦的心理和形象。
对民考民的学生来说,品味语言是一个弱项,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引导和示范。品味语言应先看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看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比如,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夸大了什么。这样,民考民的学生起初只是这样的简单套用,但时间长了,也就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美点,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赏析《海燕》的修辞时,我班上一位成绩不是很优异的学生阿不都克热木说:“老师,我觉得第六段中除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的胆怯外,还用了比较的手法,用的躲藏和海燕勇敢地在大海上翱翔做了比较,烘托出了海燕的勇敢、无畏,以及对狂风雨的渴望。”可见,赏析语言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应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总之,面对内初班的特殊学情,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不断产生困惑,我们语文教师的价值正是在不断地探讨和解决困惑的过程中得已实现,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内初班是区内初中班的简称,是新疆的一项特别制度,指仿照内地省份,进行达标的汉语初中授课,难度比新疆其他地区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