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困惑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4698 浏览:148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的导向是教师角色的转化,教师由教变为导,教师成了课堂的掌控者,也是语文教学的首席学习者。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与互相的探讨完成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却感到有不少的困惑。
1大语文观尚未形成,很难酿造出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以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语文,语文学与不学联系不大,学多学少给高考的分值差距也不会太大。再说高考也不考课本上的东西,答案也不唯一。所以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或者做几套题。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几乎说不上有兴致。
以校方领导的角度看语文,在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哪有人顾及语文的地位!以安排课的顺序可窥一斑,高一的语文最高的待遇是个别班级有三四节课,大部分的班级在五至八节课;高二语文课大部分在下午,高三更不用说,;以课时的安排看语文,高二时语文的课时比英语数学少两课时,高三比其他的课相对来说都少。
以以上几方面的误导,是的学生明显的能感觉出语文在学业中的比重,这也是困惑我多年的一个不足。语文课在我看来它是教学生做人的课,是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及修养的主阵地。怎么可以将语文打入冷宫,很少有人重视,只有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为止叹息!这一暂时的冷落我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给语文一块天地,创设一个平台,酿造一种氛围,这样才能转变语文被冷落的尴尬。
2在新课标下的教师由主讲者变成了一位找不到演员的闲置导演
在高一第一二学段中,我也参加了市级、省级新教材培训的,并潜心地探讨新课标的论述,在备课过程中,我结合所学论述及专家的指导,并认真地研读教材,上新课之前,按照课前预设题--课堂检测--讨论--浅析归纳的思路预设课堂,可是当我走进课堂让学生展示课前的预习成果时,学生此时才在课本上匆匆忙忙的找答案。我只好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找呀!老师启而不发,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导自演。我觉得这是身为语文老师最为狼狈的一幕。
3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欣赏高中语文有点高不可攀
我所带的高一学生竟然有大部分学生说"宿舍"是动词,句子成分的位置都是猜谜语,更不必说主语、谓语、宾语一般是由那些词充当。我们月考一道阅读题设置了这样的不足,"文中划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句话分别是"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能说出这两句话共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学生达不到百分之二十。文言知识积累也是甚少,最基本的"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古义是"这";名词放在动词前,名词作状语。这点学生几乎不知道,但是我必修一讲了,等到我们上必修二时碰到类似的一个班才有两三个人还能记得我说过这样的知识点。诗歌鉴赏简直是乱弹琴。如月考中欣赏陆游的《木兰花-立春日作》,上片"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不出"漂泊不定的诗人形象"。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怎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怎么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有如何将教师精心编导的程序如期演完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难带学生走进文本并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们班中期过后较好的进行了交流,二班的学生让我感觉几乎每节课上的很累很累。
我觉得要让语文教师走出这些困境,大环境要有浓厚的语文氛围,学生、家长及学校要熟悉语文的重要量,转变语文观,加上语文教师的再努力,我坚信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文化素养提升了,这样以来我们县的整体品位也提高了。那我们语文老师何愁语文没人学,语文课没法上呀!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