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4162 浏览:125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为缺少那些口齿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介入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有的学生在课外口若悬河、幽默风趣而在课堂上则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必要的过渡而随意跳跃,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有着。
鼓励学生大胆回答不足,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不足,不主动介入交流,其理由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多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不足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愈甚。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介入交流。针对这一不足,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不足,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让他们充分熟悉回答提问的重要量。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抱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即中止,对不愿回答不足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理由,使他们熟悉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笔者在教学中曾碰到此类情况,低年级时学生回答不足积极性比较高涨,而高年级学生锐气减弱,甚至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夸大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为了调动学生回答不足的积极性,笔者于是增设“学生回答不足记录表”,如回答较好的打“√”符号,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打“+”符号,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间
发生的效应,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讨论,把不足补充完整
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把握不住或短暂时间不能圆满回答的不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不足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提高,以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拓展自己思路,达到发问者预期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不足:“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索好便举手回答:“由于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皱了不好看,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满堂哄笑,学生本人也满脸通红,自觉难堪。我没有立即纠正他,而是让他坐下与同桌讨论,结果这位学生再次举手回答:“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与他先前无端地教训、咒骂女婿到现在主动替女婿扯平衣襟、无耻地夸奖女婿如何了得,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无情地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便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该生本人得到了鼓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介入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联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抱怨责怪学生,也应以自身的授课艺术上去找理由。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教学而无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当做“容器”去“填充”,而运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不足,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想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如在教学马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