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力求“四度”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17801 浏览:811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语文是喜欢还是讨厌,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学语文,不可能立竿见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学习的意图。”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更有吸引力呢?我觉得,语文教学要力求四个“度”。

(一)教学内容力求浓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这块阵地,在这里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信息,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如在上《长亭送别》这一课时,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元杂剧及相关的戏剧知识,《西厢记》故事的进展流变及影响,《西厢记》化用的诗句和典故,邮票与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西厢记》等应掌握的内容知识,包括理解课文的层次及感情的变化,揣摩语言,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妙趣横生的情景交融。还可以放映《西厢记》的一些片断,如《拷红》、《听琴》等,让学生加深印象,增进理解。还可以选取不同体裁、不同情调、不同抒怀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涉猎和搭配。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柳永的《雨霖铃》等,借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情感视野,使他们真正达到的目的。甚至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欣赏和鉴戒资源,如《梁祝》(歌曲或小提琴交响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歌、《送战友》(电影主题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长亭送别》为主体内容,为《西厢记》写一首主题歌。
总之,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做到信息量大,知识面广。

(二)教学目标力求精度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目标一定要精确。目标明确,使学生对新知识应达到的水平和掌握的范围做到心中有数,教师通过讲授、提问、练习或自学形式,紧扣目标进行教学,力求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目标一旦明确,教学活动方式就要严格围绕目标进行,切忌广种薄收。课文前面的“学习重点”提示,是编者根据课文本身的内容精心设置的,它提示了阅读课文的基本思路和策略,这应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因此好多时候我们不必舍近求远。如《拿来主义》一文,课前的“学习重点”提示了两点:一是“总体理解文意”,二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这两点实际上涵盖了本文要解决的主要不足,应引导学生牢牢围绕这两个中心不足,制定具体目标。围绕第一个不足,可启发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考虑制定目标:本文谈的是什么话题?针对什么而谈?作者的观点如何?作者说理的思路怎样?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策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等等。这样,既紧扣总体目标,又使课前目标具体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会深入实在,有所把握,有所收获,围绕第二个“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材料,捕捉具体的语言信息,如引导学生抽取极富体现力和感染力的动词(如捧、送、挂……),以领悟鲁迅讽刺语言的蕴藉性,引导学生捕捉生动鲜活的比喻(如烟灯、烟、姨太太等)来品味鲁迅讽刺语言的形象性,引导学生捉住那些入木三分的反语,以揣摩和理解鲁迅先生讽刺语言的深刻性。课堂教学目标精确,使学生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三)语文练习力求强度

语文能力包括读、听、写、说、思等方面,语文练习也应以多方面入手,并且要求达到一定的力度。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以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练习。
1.古诗文背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材里的诗文那当然是非背诵不可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增加一些名作,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居易的《长恨歌》等。两年下来,要求必须达到三个“一百”(诗—百首、词一百首、短古文一百篇)。通过课前检查、课后默写、背诵比赛等各种手段,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记住,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2.阅读练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琢磨体味,明其旨,得其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以后,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大语文观,向学生发出“读50部书”的倡议(包括必读书目和荐读书目),其中还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同时要求学生作好50000字的读书笔记。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检查、评选。检查中发现,学生看书之多、理解之深、观点之独特,是我所始料未及的。这终于让一个语文教师看到了一点希望、感到了一点欣慰。
3.写作练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的宝贵经验。厚积才能薄发,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作文练习也应有序地进行。以高一到高三,有一整套的练习计划,要求“每周至少一随笔,两周必写一大作”。形成制度,雷打不动。再加上考场作文、校刊投稿、各种征文比赛,每个学生每学期的练笔不少于50篇。作品的批改,采用自改、自批、自评与互改、互批、互评相结合的策略。通过充分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学策略力求法式

吕淑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把课教活了。”教无定法,重在实用。任何教学策略,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教学策略之间,甚至很难有优劣之分。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凡是能让学生得到实益的就是好策略,而不在于形式。”能让学生得到实益,这就是最大的法式。因而,在教一篇课文的时候,选择的教学策略,只要能达到教学效率最高、目标实现最优,那就是最好的。如析题法,是一种以题带文,以而深刻全面的把握文章的教学策略。一个出色的标题,总是言简意丰,即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把握了标题往往就把握了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便可以登堂入室。如《谈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标题信息丰富。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审读品味文题,仔细思索标题隐含的信息。学生就会发现如下信息:第一,题中“谈”字说明了本文属于议论文;第二,“谈”的宾语是“《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这表明本文是文学评论;第三,“《水浒》”这一定语点明了评论的对象。接着我们可以相机点拨:作者的评论角度是“人物和结构”,评论的重点是“人物”,“人物和结构”是文学作品艺术特点方面的不足;这一标题实际上已经暗示了文章的结构形式
 人物
谈——《水浒》的 和
 结构
切入法也好,诱导法也罢,只要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那就是好策略。
语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完成,只有真正把握这四个度,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俞贵娟,浙江省义乌三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