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摭谈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5479 浏览:196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深入钻研课程目标与教材。科学公道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有课程意识,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既不能越位,也不能不到位。钻研课程目标与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深浅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水平。教师假如只掌握些零碎的论述概念、提问技艺教学论文,看起来很出彩,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会相互冲突,没有多少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一篇文章在教材中的整体地位,考虑编者希望该文章所要承担的知识序列的示范价值。在设定课时目标时,要以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到一单元、一册书、一个学年、一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上考虑。一篇课文分几课时上,每一课时要落实哪些目标,都应有科学安排。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使其上下关联,互为照应,分解公道,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一堂课最好集中一个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几个分目标,但这些分目标、中间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串主线,指向总的目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都以大自然为描摹对象。单元提示要求:“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之上,揣摩、欣赏出色句段的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教师不能把单元教学要求直接挪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是要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设置公道的教学目标。
突出语文核心价值。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学科性的,是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展示语言文字的美丽和魅力,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语言和文字,这是语文之本。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因此,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讲究咬文嚼字,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堂教学目标应着眼于探讨揣摩选文的内容结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和语言风格等。对文选型教科书,应确立文本的主要特点,防止对文本的浅读、误读和衍生解读。教师应适当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应善于以文本的原生价值中寻找到课文的教育价值,防止随意逸出文本,恣意解构。如有的教师把《明天不封阳台》的主题定位在“环保”上就属于语义层面的浅读。“人要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本文哲学层面的主题。《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如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能力的培养,或定位为通过反思对照感受作品中亲情的情感基调,或定位为通过浅析感受生命的作用等,都算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郑桂华老师以为,怎样以语言的角度,挖掘出这一篇文章在语文学习上的价值,感受作者的处境、个性、思想特点与语言表达的联系,使学生学习一篇文章,获得阅读一类文章的策略,提高语文的感受能力、学习能力、鉴赏能力。具体说来,她重点用《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梳理关于景物描写的知识,使其通过景物描写这样的具体例子,感受语言与情感表达的联系,并潜移默化地理解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在他心目中的地位[1]。这样做正是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
选取适宜的角度。文选式的教材系统决定了语文教学有较大的随意性,一篇文章往往可以有多个练习角度,在教学时务必找准侧重点,选好主攻目标。叶圣陶先生以为,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以种种视角来看,也可用在种种目标上。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可以作“抒怀”的例,可以作“叙述”的例,也可以作“第一人称立脚点”的例,此外假如和别篇对照比较起来,还可以定出各种各样的目标来处理这篇文章。
因此,针对同一篇文章,选取哪个角度由它所在的阶段性目标及单元的组元方向来确定。实际操纵中,还可根据文体内容定目标。文体作为文章的认知技能图式,是语文教学规律的体现。文体类型不同,目标取向就不同。每一篇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文体特点,无视或放弃文章的体裁特点,就会使教学偏离了方向,导致教学的低效。语文教材中很多是话题组元,可能是为了便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上有些课文的文体本来就具有多样性,这样,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学目标确立的难度,教师要考虑教科书在选用文章时选择的是其中的哪一方面的教育价值,以利于把握方向设立目标。
联系学生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成功设定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抓准重点、难点,摸清学生的最近进展区。成功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唤起多数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可通过课前谈话、作业批改、课堂问答、学情测验等策略了解学生的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还意味着制定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大包容性、层次性,这需要联系课文所处的层级序列。教师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可以采用像“谈谈你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找出你以为最出色的地方”等话语方式较大程度地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基础、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仔细斟酌目标的难度,防止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索与自主探究,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目标设计要有灵活性。教师应以学生与文本的相互联系出发,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要僵化地预设教学目标,硬性地制约教学论文课堂教学进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要过于具体和具体,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索的时间,以更好地拓展天生空间。有时看似简单、粗线条的目标,却能带来意外的收获。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将目标定为“朗读课文,说说林冲为人中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这个目标为课堂现场天生预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师的公道点拨引导,教学目标就实现得很好。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介入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会不断有新天生的东西,有的甚至超出了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必须预设好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让师生在互动中能够有即兴创造。同时,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可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随时调整。有位教师执教《五柳先生传》时,设计了“认真读书,浅析人物”的目标,但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讨论“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时,只看到了陶渊明“懒散、嗜酒、不求甚解”,在理解上有着严重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补充相关资料,及时纠偏,利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目标。
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课后习题也同样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其中显示的信息不是文本的重点,就是难点,因此,这必然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不能把课后题目当成课后学生的自由练习题随便处理。如《桥》课后的习题2是:“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以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以这里可以得到启迪:这是非常关键的不足,只要学生能通过读书说出答案,就说明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感受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为:“能认真读书并小组讨论,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以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对策·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责任编辑关燕云)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