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25604 浏览:1183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案例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要进展学生的智力,就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它既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奇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条件的。求知兴趣会促使人去探讨,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在探讨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兴趣。没有求知兴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无以谈起。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是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时,才能使自己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求索。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讨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旺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求新知的。于漪老师讲《孔乙已》的导语设计:“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已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已究竟怎样的悲剧呢?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以这篇课文储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感受,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语,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还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驰骋想象空间,拓展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超越现实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以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由于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三、进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求异思维,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本知识求同后(即了解掌握后),引导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对其进一步质疑,开拓延伸和运用,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办法。它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大胆假设,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开拓新领域,建立新论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和求异的能力开始。既会顺向思索,又会逆向思索,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新。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我设疑:“作者夜游荷塘,蝉、蛙何时而鸣?”“作者为什么开头不写蝉蛙?而把它们放在最后呢!”不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的翻动课本,有的苦思冥想,有的小声议论。最后,一个“蝉声与蛙声”,已将课文前半部分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曲线生动地描画了出来,表明学生品出了文章“三味”。我略作概括后,要求学生再以文章结构的角度,看一看蝉蛙鸣响于此时所具有的艺术特点。经过讨论,最后达成共鸣。所以,有时候,内容还是那些内容,但若变换一下视角,学生就又有了“新鲜”的感觉。这样的“总结”是学生自己的“总结”,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运用和延伸,使教学目的的终极达成。这些想法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求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