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609 浏览:86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终极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丰富人文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倡导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的品质与素养应该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由于我们的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而进人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进入睿智和灵性的关照世界。在农村学校,有着丰富的富有特点的“乡土”资源。农村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是他们生长的摇篮,如浓郁的乡土气味、优美的自然风光、醇朴的乡里乡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捉住这些契机,让这一个个独立的生命走进天地万物之间,去感受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在农村,孩子们身边有着最生动的自然科学,如小动物的生长,农民庄稼种植、培育,孩子们对它们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观察、思索、记录,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探究自然科学的奥妙,积淀最原始的生命素材。农村的掌故与习俗也是我们积淀语言文化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在广大农村,这些掌故与习俗以其独特的方式流传着很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我们可以根据区域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让他们以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以而丰富人文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四周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随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假如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具备图、文、声并茂以至活动影像的功能。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重在坚持,贵在用得精当。假如使用恰到好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熟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还能突破教学难点,起到省时、省力、增效的作用。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策略,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片,看着生动形象的动画,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以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上风,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以情动情,活跃课堂气氛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进展过程。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很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气力。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五、尊重个体差别,实施因人施评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别,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进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个体的进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熟悉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运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不足,教师运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感受到探讨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