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教育人类学考察与浅析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20177 浏览:86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都属于“后发外生型”,怎样才能让“外发的”现代化转化成为民族自己的现代化?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抗拒的、阻碍的因素化解为推动或促进民族现代化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就成为了这些民族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侗族歌班为切入点,全面考察其结构和教育功能,就是试图通过这一案例从教育学的角度回答上述问题。歌班是侗族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所有的社会成员从小就加入其中,大量的社会往依托其得以实现。该组织不仅创造出世界艺术的奇葩——侗族大歌,并且承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是侗族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种社会组织的形式与结构具有哪些特征?在侗族传统社会中如何运行?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发生哪些变异?能否成为促进民族现代化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人类学考察,整个研究过程遵循功能主义人类学的研究范式,采用整体研究与专门研究相结合,田野调查与功能分析相结合,介入观察与个人访谈、入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首先,从历史渊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四个方面对小黄侗寨进行整体描述,揭示了歌班组织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可概括为:依山傍水——稻作农耕;一村三寨——相对封闭;没有文字——以歌传文;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然后,考察了歌班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揭示了传统歌班组织同寨组合的地域性特征、同龄组合的年龄特征和同性组合的性别特征,描述了现代化进程中妇女冲破婚后无歌班的传统、男性歌班徘徊选择、表演性歌班大量出现等歌班组织的新变化,分析了歌班的内部关系以及歌班与婚姻制度、寨老制度、侗款制度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具体描述了歌班组织学歌练歌、鼓楼对歌、行歌坐夜、生产生活互助、宗教祭祀等活动内容。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歌班组织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侗歌演唱知识和技能的获得、社会生产生活常识与民族历史知识的了解、行为规范和道德的养成、性别角色的形成等几个方面。基于以上人类学考察和分析,本研究形成了以下见解:1.参照泛教育理论的观点,结合歌班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将教育活动按照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分为教学模式、情境模式、自学模式和生活模式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对于理解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2.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教育必须走和谐发展之路,构建新的和谐教育。所谓和谐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①教育总是处于“——和谐——不和谐——和谐——”的螺旋上升式发展之中,新的和谐是对原有和谐的超越和发展。②和谐教育必须发展和谐之人;③和谐教育追求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和谐共生,在现代化进程中,关键是实现民族传统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和谐共生;3.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教育不仅担负起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使命,也通过自我调整适应民族现代化的需要,成为促进民族现代化的重要气力|教学论文范文|。4.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外发的”学校教育的傲慢和偏见不仅影响了民族社会和谐教育的构建,也妨碍了自身目标的实现,并对民族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现代性发展的因素)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学校教育只有与民族文化紧密契合,与民族社会中的其它教育类型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和谐整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在构建和谐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二是通过研究民族文化及其教育、贴近民族社会生活、吸收民族传统社会中的教育元素等方式,主动适应并扎根民族社会,成为“民族的”学校教育。【关键词】:现代性民族性侗族歌班教育人类学
【论文提纲】:摘要7-9Abstract9-12绪论12-27一、民族教育与民族现代化的思考与行动12-15(一)民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12(二)民族教育与民族现代化12-13(三)侗族村寨的人类学之旅13-15二、走进侗族歌班15-24(一)研究方法15-19(二)文献综述19-23(三)研究过程23-24三、意义追寻24-27(一)理论意义24-25(二)实践意义25-27第一章小黄概述27-50一、小黄的历史渊源27-29二、小黄侗寨的文化生态系统29-50(一)自然环境29-32(二)社会环境32-44(三)精神环境44-50第二章小黄歌班组织形式的田野考察50-73一、歌班的语义分析50-52二、小黄歌班的组织52-60(一)小黄歌班的组织特征52-55(二)歌班组织的新变化55-60三、歌班的内部和外部关系60-66(一)组织名称60-63(二)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关系63-64(三)歌班组织之间的关系64-66四、歌班与传统社会制度66-73(一)歌班与婚姻制度66-68(二)歌班与寨老制度68-69(三)歌班与侗款制度69-73第三章小黄歌班活动的田野考察73-106一、歌班的学歌练歌活动73-89(一)歌班所学侗歌的类型和歌曲内容73-79(二)小黄侗歌教学的时间安排79-80(三)小黄侗歌教学的形式和地点80-89二、鼓楼对歌89-95(一)村内寨际“请姑娘”89-92(二)歌班“请姑娘”92-93(三)村际“吃相思”93-95三、行歌坐夜95-98四、歌班的生产生活互助98-101(一)小黄人生产生活的互助圈98-99(二)小黄歌班互助形式99-101五、宗教祭祀活动101-106(一)祭萨101-103(二)果卜岗103-106第四章歌班的教育功能分析106-126一、侗歌演唱知识和技能的获得107-111二、生产生活常识与民族历史知识的学习111-116(一)生产生活常识的学习111-114(二)民族历史知识的了解114-116三、行为规范和道德的养成116-122(一)歌班的行为规范116-118(二)侗歌中的道德教育118-122四、性别角色的形成122-126第五章侗族歌班研究的教育学分析126-140一、一种新的教育分类方法126-131二、歌班及其教育功能对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启发131-140(一)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131-133(二)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教育133-135(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学校教育135-140参考文献140-146附录一:考察计划146-150考察计划一146-147考察计划二147-148考察计划三148-149考察计划四149-150附录二:调查提纲150-152附录三:考察路线图152-153致谢15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