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实在现路径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6214 浏览:204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几年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热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自2008年以来,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初见成效,不仅论文的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大幅提高.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研究是思想政教育前沿课题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何挑战?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基本模式、特点、历史功绩以及局限性等。本文还分析了世界产业化进步、时代变迁等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给人类带来新课题,主体性哲学解决这些课题时显示出种种矛盾,明确指出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更多的篇幅论述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而确立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实践观、人学理论等分析、论证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在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思想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提供了哲学基础。就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来说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导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功能、发展人的内在价值,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功能、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其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知识型灌输转向自我介入式教育、从主客体式关系到同等的交往式互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还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状态和本来面目,建立科学公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中西方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因此,将主体间性思想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是对传统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有利于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公道之处做出解构,对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建设性的建构,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寻找新的哲学依据,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辟新思路。同时,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9目录9-13第一章主体性哲学思想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13-191.1主体性哲学思想13-141.1.1主体性哲学思想的内涵131.1.2主体性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演变13-141.2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14-191.2.1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4-151.2.2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功绩15-161.2.3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16-171.2.4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历史原因17-19第二章时代的进步对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19-262.1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的必然性19-202.1.1世界的产业化进步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新问题192.1.2主体性哲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19-202.2主体间性哲学的主要思想20-222.3中国社会的转型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22-242.3.1中国社会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22-232.3.2中国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232.3.3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23-242.4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24-26第三章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26-293.1马克思的主体间性思想:从单一主体到主体间性26-273.2.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从对象实践观到交往实践观27-283.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从工具论到价值论28-29第四章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29-354.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特征29-304.2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30-314.3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31-354.3.1从单向知识型灌输转向介入式的自我教育31-324.3.2从主客体式关系到同等的交往式互动32-334.3.3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33-35结语35-36参考文献36-38致谢38-39作者简介39-40附录40-4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