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讨

更新时间:2023-12-28 点赞:8373 浏览:326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四个主要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是什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大众化,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部分密切相连,共同支撑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学术大厦。第一章,论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是什么。在论述“是什么”时,先论述“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然后具体论述“大众化”,最后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指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精神气力|教学论文范文|转化为物质气力|教学论文范文|,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最大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大化。在探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时,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重点是实践方面,分别是个人实践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理论意义表现为:大众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大众化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才能搞好党的思想建设。个人实践意义是:坚定社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发社会大众强大的精神动力,塑造高尚的个体人格,调控个人的品德行为。社会实践意义表现为:引导政治认同,推动科学发展,繁荣先进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第二章,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大众化。先分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条件,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的正确性,还有高科技为大众化带来的先进设备和手段等等。马克思指出,理论假如彻底,就能说服人,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所谓彻底,就是捉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能捉住“人”的彻底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新形势迫切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局势、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发生的新变化、中国处于执政地位的新党情以及如何熟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等新形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中有挑战,挑战中有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与挑战交错在一起,共同揭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显然,这些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最现实的原因。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局势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格式|教育论文范文|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广泛而深刻的国情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式|教育论文范文|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广泛深刻的党情变化: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状况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广泛而深刻的民情变化表现在群众的精神需求日益旺盛,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增强,政治介入意识唤醒等方面。风云变幻的社会主义运动表现在曾经出现的,也表现在苏东剧变的低谷,也表现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勃兴。资本主义出现了深刻的大调整,资本主义仍有生命力。“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①但是,西方国家越是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越发严重。“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进行了扼要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重点探讨构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笔者以为|教育论文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指大众化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大众化整体的运行方式和功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两方面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一方面让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进行实践,改造社会的过程。这与传播学有相似之处,传播学以为|教育论文网|,传播就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这五个基本要素的有序运动。鉴戒传播学原理,根据大众化的实际,我们要搞好大众化,必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构建行之有效的大众化机制。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在正确熟悉理论队伍主体性的基础上,加强理论队伍的素质培养和制度创新。二是正确熟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的大众。重点大众应该是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这是从阶层的角度先容和分析的重点社会大众。还有一个必须夸大|教学论文网|的重点大众就是以在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在把握他们各自群体的基础上,探索这些重点大众的接受规律。三是明确要“化”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和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实践、队伍、大众的互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队伍与大众的互动,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的互动,在理论、大众、实践三者的关系中,首先是大众成为理论向实践转变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没有大众的气力|教学论文范文|的作用,理论决不会自动向实践转变。理论向实践转变的过程,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让理论掌握大众与大众掌握理论,“化大众”与“大众化”的统一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和大众相互作用,一方面,理论通过大众的检验越来越完善,一方面,大众通过理论的指导越来越有气力|教学论文范文|。这种相互作用落实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历史前进靠大众,靠有理论指导的大众。五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鉴戒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李达、艾思奇等理论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还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经验总结以及大众文化发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等等。六是确定灌输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三贴近”原则等大众化的原则。七是探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理论要建构,民生要改善,制度要安排,语言要通俗,传播要更新,领导要示范。八是还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创新和评价标准。结语部分,主要夸大|教学论文网|马克思主义应该关注现实,应该大众化。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当前大众化的重点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
【论文提纲】:摘要4-8ABSTRACT8-18导论18-320.1问题的缘起及选题意义18-210.1.1重大的政治意义18-190.1.2深刻的学术意义19-200.1.3学科意义20-210.1.4实践意义210.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70.2.1理论研究方面21-250.2.2实践推动方面25-260.2.3其他相关研究26-270.3研究思路和方法27-290.3.1研究思路27-280.3.2研究方法28-290.4研究的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29-320.4.1研究的难点29-300.4.2可能的创新点30-32第1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32-931.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分析32-421.1.1马克思主义32-331.1.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3-341.1.3大众化34-371.1.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7-391.1.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39-421.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42-931.2.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义43-481.2.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意义48-93第2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条件、崭新形势与具体问题93-1372.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条件93-1102.1.1理论的彻底性93-1052.1.2实践的正确性105-1102.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崭新形势110-1332.2.1广泛深刻的世界变化111-1202.2.2广泛深刻的中国变革120-1262.2.3广泛深刻的党情变化126-1292.2.4广泛深刻的民情变化129-1332.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133-1372.3.1文风问题133-1342.3.2理论灌输的片面理解134-1352.3.3大众化的形式问题135-137第3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一)137-1743.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构建137-1433.1.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涵义137-1393.1.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探索139-1433.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队伍建设143-1513.2.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队伍的主体性143-1483.2.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队伍的素质培养148-1503.2.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队伍的制度创新150-1513.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大众研究151-1653.3.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大众特点151-1553.3.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点大众155-1633.3.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接受规律163-1653.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化”的主要内容165-1713.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重要论断165-1663.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166-1683.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历史168-1693.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1693.4.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169-1703.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170-1713.5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实践、队伍、大众的互动171-1743.5.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队伍与大众的互动171-1723.5.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实践与大众的互动172-174第4章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二)174-2204.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鉴戒174-1874.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174-1764.1.2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验1764.1.3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176-1784.1.4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178-1794.1.5李达、艾思奇等理论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179-1834.1.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经验总结183-1854.1.7大众文化发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185-1864.1.8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国外经验鉴戒186-1874.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187-2004.2.1灌输原则187-1914.2.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91-1944.2.3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194-1964.2.4“三贴近”原则196-2004.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200-2104.3.1理论要建构200-2034.3.2民生要改善203-2054.3.3制度要安排205-2064.3.4语言要通俗206-2074.3.5传播要更新207-2084.3.6领导要示范208-2104.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创新210-2154.4.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的科学内涵210-2114.4.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创新分析211-2154.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标准215-2204.5.1是否解决了问题,群众是否欢迎215-2174.5.2群众是口服还是心服2174.5.3影响的覆盖面和时间的是非|教育论文网|217-2184.5.4社会和谐程度218-220结语220-225参考文献225-243致谢243-2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