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9375 浏览:352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提倡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式下,社区教育得以普及与发展,而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发展。随着信息化的扩大,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研究必须提上日程,但目前国内关于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并未几。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社区学院及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系统论述了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成果,为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区域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研究采用了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及访谈等研究方法。理论部分,采用文献检索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对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优质信息资源匮乏、“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以及资源闲置现象严重;二是对国内外社区学院和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综述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案对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模型的构建提供实践依据。构建了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模型。模型涉及教育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教育信息资源的用户群三个要素,并针对上述三要素从三个维度对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型作出相应的解释,即:资源提供者的多元化决定了资源库内容的多样性,资源管理者的独特上风决定了服务对象的普遍性,资源用户群的差异性对资源使用途径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的核心是提出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思想及模型的构建。首先提出促进共享的基本思想,分别是社区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社区学院的资源集散功能、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功能以及资源共享和终身教育理念。其次是模型构建的思路,包括“三网合一”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县级社区学院作为资源共享桥梁、整合县域内各部分教育信息资源。最后是本内容的核心,即模型的构建及解释。研究提出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构想,探索了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模型,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区域共享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和理念。在实践层面,选取经典个案对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资源获取途径、资源服务对象以及资源表现形式三方面论述实现资源共享后的良性转变,进一步证实了可以依托社区学院实现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为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区域共享的实践工作作出了初步尝试。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关键词】: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教育信息资源资源共享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7目录7-91绪论9-24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9-131.1.1研究背景9-121.1.2研究意义12-131.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述评13-191.2.1国内外社区学院研究综述13-141.2.2国内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综述14-151.2.3国内外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经验15-191.3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19-201.3.1研究内容191.3.2研究方法与思路19-201.4相关概念界定20-241.4.1社区及社区学院20-221.4.2教育信息资源221.4.3资源共享22-242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分析24-352.1案例选择及思路24-262.1.1案例选择的依据24-252.1.2案例分析的思路25-262.2案例分析的过程26-302.2.1基本信息262.2.2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分析26-292.2.3对"社区教育信息资源"的主观理解29-302.3案例分析的结果30-352.3.1共享中体现的上风30-312.3.2共享中存在的局限31-322.3.3共享后的总体趋势32-353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思想及模型35-453.1促进共享的基本思想35-393.1.1充分体现社区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35-363.1.2充分体现社区学院的资源集散功能363.1.3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功能36-373.1.4充分体现资源共享和终身教育理念37-393.2模型思路39-403.2.1"三网合一"构建信息共享平台393.2.2县级社区学院作为资源共享桥梁393.2.3整合县域内各部分教育信息资源39-403.3构建模型及解释40-453.3.1构建模型40-413.3.2解释模型41-454依托社区学院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措施45-494.1建立权威资源共享政策454.2完善财政投资规划制度45-464.3提升社区居民信息素养464.4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意识46-494.4.1注重信息化建设整体队伍的有效培训474.4.2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47-484.4.3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48-495研究结论与展望49-515.1本文所做的工作49-505.2存在的问题和展望50-51参考文献51-55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5-56致谢56-5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