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5083 浏览:146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广泛而复杂的劳动力转移研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一直是学者关注的核心因素,环境因素处于边沿地位。然而,现实中地理环境复杂、人文基础多样、发展水平不一,围绕人口迁移的各因素的重要性随研究对象及地方背景而改变。陕北地区人地关系复杂,受资源开发和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该地区人地关系变动剧烈。这种变化,一方面区使得该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可能从边沿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和空间上的成功转移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从决策与标准的关联性入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从条件、过程、影响三方面总结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研究,并从地理学传统开始,分析资源、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陕北地区为例,遵循“背景—表现—解释—政策导向”的路线,对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尝试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因素纳入一个框架,利用多来源数据资料(普查资料、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的分析比较,对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特征与模式进行总结,从不同标准上解释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形成,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陕北地区是生态脆弱区、资源富集区与贫困区的重叠,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区域发展的系统性与复杂性非常突出,在这类地域系统中,不仅社会经济主要特征的形成和变化受资源、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职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及其变化亦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关联密切。(2)当前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尚处于低级阶段,主要特征为外出劳动力规模小、外出率低、自发性强、兼业现象明显、从业质量低、本地城市吸纳能力小等。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一些现代化因素(如正规部分、教育、政府组织等)的作用尚不明显。从产业和地区流向看,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中在本县地域内的传统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从事制造业和远间隔从业职员比重小。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在于外出流向和从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背后的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因素起到的塑造作用。(3)个人素质、家庭条件、社区状况都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城乡收入差异和家庭经营收入在成本收益比较中影响最大;在整体的区域背景之下,初中文化程度的转移劳动力占多数,相对于资源型经济占主导的区域经济结构来说,个体人力资本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转换的需要;以家庭、邻里为主的传统关系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获取工作信息,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层关系网络则是通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途径促进劳动力转移,并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积极争取地方利益,起到积极作用。(4)区域结构决定了就业机会供给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在原有薄弱的经济基础之上,资源主导的产业结构与以农业为主的就业结构之间的偏离日益加剧,成为区域最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结构性错位从就业岗位供给的角度决定了从农业、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集中于区内建筑业和传统第三产业,而非现造业。结构化问题在空间上表现为城乡结构中城市缺少能自我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基础,吸纳能力难以提高。(5)资源环境及其变化是改变区域结构的主要动力。自然生产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条件及其空间差异,所造成的空间分隔是劳动力迁移的障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迁移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在一定期限内也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保障,但其本身并不产生就业岗位;资源开采直接吸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较少,其主要作用是塑造了对劳动力转移有利有弊的经济空间。(6)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多而复杂,同一因素既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能产生间接的影响,可能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在这复杂的背景之下农民做出是否转移,转移到何处的决策。作者以为|教育论文网|,区域特征使得陕北地区农村居民个人选择受到约束,而超越个人和家庭标准的因素主导了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形成。最后,作者比较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性,提出了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并提出,从高端劳务输出、特色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建设入手,拓展就业空间,缓解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造成的矛盾;从减少交通、政策阻碍入手,促进要素活动|教育教学论文|、集聚,解决城乡结构矛盾,形成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中心和公道的空间经济格式|教育论文范文|;围绕农民等主体,解决个体与区域就业环境对接中的技术、信息等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尝试从标准出发梳理劳动力转移理论,并将个人、家庭、社区、区域不同标准与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构建了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框架,发现并总结了陕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跳跃式”转移模式及其动力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分析框架对理解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和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鉴戒意义。【关键词】:劳动力转移陕北资源环境空间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6Abstract6-12第一章问题的提出12-171.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12-131.2"社会-生态"系统剧烈变动使得陕北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分严峻13-151.3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陕北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15-17第二章研究进展与本论文框架17-432.1基于个人决策、成本-收益分析的迁移理论17-192.1.1托达罗传统17-182.1.2人力资本理论18-192.1.3行为学派192.2以家庭、社区为背景的迁移分析框架19-222.2.1新迁移经济学202.2.2社会资本理论20-222.2.3"推力-拉力"理论222.3宏观结构转变理论22-242.3.1二元结构理论22-232.3.2活动|教育教学论文|性转变假说23-242.4迁移与环境相关性研究24-262.4.1传统模型对环境因素的处理24-252.4.2迁移-环境相关性的主要观点25-262.5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26-332.5.1活动|教育教学论文|人口特征262.5.2决策与转移模式26-302.5.3迁移带来的影响30-322.5.4制度与政策因素32-332.6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33-372.6.1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熟悉33-342.6.2国内人文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34-372.7总结与评价37-392.7.1理论发展趋向37-382.7.2研究方法38-392.8本论文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39-432.8.1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39-402.8.2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40-43第三章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环境与人口转移43-543.1地理学传统中的环境、资源与人类活动43-453.1.1环境与人类活动43-453.1.2资源与人类活动453.2环境影响下的人口分布与调整45-493.2.1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的分布45-463.2.2环境影响下的迁移活动46-493.3生态脆弱-资源资源富集地区的人口转移问题49-543.3.1生态脆弱区"贫困-环境退化"恶性循环49-503.3.2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困境50-513.3.3生态脆弱-资源富集地区的人口转移问题51-54第四章陕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54-784.1陕北地区自然基础54-574.1.1陕北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54-564.1.2陕北人地关系变动的大致历程564.1.3地方居民行为对人地关系的影响56-574.2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特征57-644.2.1陕北区域经济地位快速提升58-594.2.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与居民贫困现象并存59-604.2.3区域经济差异明显60-634.2.4产业结构单一化明显63-644.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背景64-704.3.1人力资本积累64-654.3.2社会稳定性与外来影响65-664.3.3资源、环境制度的空间标准特征66-704.4资源环境变化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70-744.4.1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70-724.4.2退耕还林带来的影响72-734.4.3资源、环境影响的地域性与普遍性73-744.5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处的"活动空间"74-784.5.1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背景74-754.5.2行为主体的"活动空间"75-78第五章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与模式78-1025.1全国及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78-805.1.1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概况785.1.2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78-805.2陕北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特征80-855.2.1主要个人特征与外出率80-815.2.2外出劳动力流向81-825.2.3外出劳动力从业结构82-835.2.4外出劳动力主要特征及榆林与延安的比较83-855.3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85-875.3.1本地化-跳跃式转移85-865.3.2转移路径86-875.4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87-1025.4.1乡村从业职员结构变化88-905.4.2本乡地域内劳动力转移90-915.4.3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总体特征91-965.4.4农村劳动力活动|教育教学论文|的区域差异性96-985.4.5吴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98-102第六章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102-1456.1解释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时需要留意的问题102-1036.2传统迁移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解释103-1176.2.1成本收益分析103-1096.2.2人力资天职析109-1116.2.3社会分析111-1156.2.4结构转变理论115-1176.3区域结构偏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17-1326.3.1区域结构化矛盾对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路径117-1186.3.2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偏离118-1276.3.3城市发展与城镇就业吸纳能力127-1306.3.4区域差异变化130-1326.4环境、资源因素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动力及约束132-1406.4.1自然地理环境及治理132-1376.4.2资源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137-1406.5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的综合分析140-1456.5.1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阻力140-1436.5.2各种因素在空间标准上的表现143-145第七章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评价与政策导向145-1617.1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145-1517.1.1影响及反馈作用145-1467.1.2经济影响146-1487.1.3社会影响148-1497.1.4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149-1517.2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与评价151-1527.3区域发展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152-1567.3.1农村劳动力潜力挖掘152-1537.3.2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约束与机遇153-1547.3.3转移模式比较与选择154-1567.4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导向156-1617.4.1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156-1587.4.2陕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导向158-161第八章结论与讨论161-1668.1本论文主要结论161-1628.2本论文创新之处162-1638.3讨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63-166参考文献166-174附录174-178在读期间科研成果178-179致谢17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