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提挈两“智”提挈《烛之武退秦师》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21567 浏览:951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散文名篇,记人辞令,脉络明晰,说理透彻,清人编订的《古文观止》将其收录其内,可见其价值非同寻常。它不仅语言精练简洁,生动传神,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复杂,包罗万相,而且情节结构、布局谋取篇也是匠心独运,堪称典范。该文入选高中教材,文内文外,满是智慧。
主角谋辩之“智”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出山的功课做得非同寻常的充分。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密切关注天下形势,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渊源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见他一直在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的路径。见到秦伯,烛之武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其说辞智慧有五:

1.地远难治

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强大的晋国,如果灭亡了郑国,秦国能分一杯羹,但治理却很难,早晚是晋国的囊中之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让秦伯不得不权衡。

2.引史挑拨

讲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秦穆公扶立晋惠公,结果是晋国“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穆公亦扶立晋文公,结果又将如何?翅膀硬了,忘恩负义。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伯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3.揭晋野心

晋文公自从战胜楚国后,胃口越来越大,现在又来对付郑国,当他扩张土地到一定的时候,他会把矛头指向谁,聪明的秦伯应该很清楚。

4.亡郑益晋

郑国灭亡,其获利最大的是晋国,既得到了土地,又削弱了秦国,一石二鸟,在那样一个各自为阵的战乱年代,秦伯怎么会不考虑这一点呢?

5.留郑益秦

烛之武列举了留郑的好处:一方面,郑国可以作为秦国扩大中原影响力的基地,“共其乏困”;另一方面,多一盟,加强力量,可以牵制晋国。
烛之武处处为秦伯着想,始终围绕利益得失(四弊一利),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不失为一个舌辩之才,为最终“秦伯说,与郑人盟”奠定基础。这一过程把烛之武的聪敏智慧的游说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1)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此行目的在于救郑国于狂澜,但开口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就让秦伯收起戒备之心,然后头头是道挑拨离间“秦晋之好”,达到了曲线救国的目的。(2)先对方之忧而优。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因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
作者谋篇之“智”
《左传》一个突出的成就就是写人,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烛之武之所以写得很成功,也要归功于作者描写人物和构思成文技法的丰富。语言简练准确,层次感强,是第一大成功,尤其在说服秦伯的时候,作者对其语言的安排让人拍案叫绝,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那种简单明了,却又一针见血的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语言魅力,这也就使一个智者形象突显;第二,典型化的人物语言,不同人物,他的语言不同,没个人要有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烛之武是一个智者,作者在安排他语言时候,充分的融入了他的智慧;另外,人物的语言的言外之意的拓展把握以及细微的动作的刻画等等也是成功的关键。作者谋篇智慧有五:

1.两起两收讲对称

全文五段呈“二一二”结构:前两段分别从矛盾冲突的双方入手,写攻述守,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中间一段是主脑,详叙烛之武游说秦伯、离间秦晋,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从而改弦易辙;末尾两段先写秦方背晋盟郑班师回朝,再写晋方审时度势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晋联合而郑国孤危,结尾是秦郑结盟而孤立晋国,首尾简洁,中间饱满,呼应对称,精警圆美。

2.行文前后有关照

首段设伏: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秦晋围郑全属晋郑宿怨而与秦无关,秦军不过为晋所用而已;围攻郑国,秦晋驻军分列两处,且相距遥远,从空间上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

3.抑扬起伏显波澜

开篇写秦晋合围不可挡,郑国岌岌可危悬一线(抑);“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读者又看到郑国的些许希望(扬)。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牢骚满腹,读者不禁又为郑国的命运担心(抑);及至郑伯反躬自省晓喻大义,烛之武勇担重任,读者心神为之一震(扬)。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在这个秦背晋约剑拔弩张的时刻,读之令人心神紧张(抑);可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并撤军后退,这又让我们心神舒缓(扬)。

4.人心离合成对比

“春秋无义战”,秦晋联盟,貌合神离,各谋其利,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相反,当强敌压境,国势孤危之时,势单力薄的郑国君臣之间能够捐弃前嫌,团结协力,共赴国难,这种凝聚力是强大的秦晋所缺乏的。强国结盟的脆弱松散与郑国内部君臣的同心协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详略得当重说辞

散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说辞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如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焦急地等待,秦君怎样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此外,侧面描写显功力。如佚之狐向郑王推荐烛之武时断言“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再如“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足见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言简义丰地告诉读者: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短文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这是它千百年来引人思量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