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创设创设恰当情境试述试述提高课堂效率生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29538 浏览:1329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动其学习的内驱力,感受学习的美感,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引发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心理需求,真正学有所得。
关键词: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创设情境;故事;应用;实例
1009-010X(2013)10-0073-0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美国《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老师也认为,让学生知道、理解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调动学习动力有着非凡的作用,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创设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情境的教学方式,正是这样一种教学艺术。
德国有位学者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于情境之中中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动其学习的内驱力,感受学习的美感,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使变得更加有趣,引发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心理需求,真正学有所得。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数列”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发展数学实践能力。

一、用奇趣故事创设情境

传说国际象棋的发明人是印度的大臣西萨·班·达依尔,舍罕王为了表彰大臣的功绩,准备对大臣进行奖赏。国王问大臣:“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这位聪明的大臣达依尔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格子内放上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内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内放上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内放上8颗麦粒,…,依照后一格子内的麦粒数是前一格子内的麦粒数的2倍的规律,放满棋盘的64个格子。”
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用这个故事作为这堂课的引入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探究活动中去,这也是课本选择这个情境的原因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二、用生活常识创设情境

储蓄、分期付款是许多家庭中离不开的现实生活问题,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其实,这正是数列的前n项和这个知识的实际应用。我在教学中,据此给学生出布置了如下自主学习探究题。

1.定期存款是怎样结算利息的?

2.定期滚动存款是怎样结算利息的?

3.分期付款是怎样结算利息的?

上课开始时让学生交流这些问题:涉及数列中的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讨论这些的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感到学有所用,从而调了动他们的学习内驱力。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赋予知识以生命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增长了见识。

三、用疑难问题创设情境

有一次,讲这节课之前,我步入教室,看到有一女同学拿着自己做的一串漂亮的钥匙链。这串钥匙链的构造是:紧挨钥匙的是一只曲别针,用漂亮的画纸缠住,第二层是两只曲别针与第一层相连……,依次,每个曲别针下面挂着两个曲别针,共五层,很漂亮!我想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等比数列求和的例子吗?我暗暗记在心间,开始上课了。我让这位女同学把钥匙链拿到讲台跟前向大家展示,并问这位女同学:“你编这串钥匙链用了多少只曲别针?”,她说:“我不知道。”我说:“我知道,31只。”这位同学就开始数,其他同学也显示出了惊讶的表情。并我就此引入这堂课。
这个实例因为出现在学生身边,学生探究的会更加强烈。以身边的具体事例为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会自发地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开展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完全沉浸在思维的海洋中。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探究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强烈心理需求,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知识被应用的越多,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就变得越深刻,也就越能灵活地应用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