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海归海归学者教育三部曲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20532 浏览:934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刘英是西安文理学院大四的学生,她创办了西安文理学院爱心社家教协会,专门为城中村的孩子提供义务家教活动。这天晚上她的社团将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一台小型颁奖典礼,尽管她很清楚,这个活动只能算作是校园里无数社团活动中最普通的一个,但她还是勇敢地来到徐校长办公室,送上了一份请柬,希望校长能来参加典礼。
令刘英没有想到的是,晚上七点,徐校长真的来了。徐校长亲自为“爱心家教”活动评选出的“爱心之星”包小萍和韩雪颁发了荣誉证书,还即兴对奉献爱心的同学们讲了话,“作为大学生,你们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社会,我很感动,你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学们被校长的一番话打动了,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大礼堂。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作为大学校长,徐可为要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同时每天要处理繁琐的日常工作,辛苦之余,对于学生的这类请求,他竭力满足。几年来,他参加了学校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学生活动,由于频繁露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被校园里的一万多名学生所熟知,走在路上,不少学生都会主动地和他打招呼。
这是徐可为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态度的一个体现,这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徐可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和陕西省“三五人才”和“优秀回国人员”入选者,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已培养博士毕业生25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后工作人员10人。2011年10月,在英国召开的第19届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上,徐可为被选举为联合会主席。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哈工大雷廷权院士之后第二位华人出任联合会主席。
在徐可为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科技部欧盟第五框架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200余篇,SCI他引2500余篇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第二获奖人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回顾徐可为30年的经历,教育和教育事业之于他,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中国众多海归校长中的一员,他演绎了人生的教育三部曲。
海外求学,学成报国
1982年,徐可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到2002年离开西安交通大学,徐可为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在西安交通大学担任材料学院院长和科研处处长。在交大古老而厚重的学术氛围中,徐可为专注于学术研究。
1987年10月,徐可为以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学习,这是X射线发现者——伦琴教授工作的学校。当时,他在交大的指导教师是热处理专业知名学者、西安交大的周惠久院士,国外指导教师是国际X射线应力分析领域位居首席的Machrauch教授,研究“结构件的表面强化与寿命预测”,这个选题成为他一生的学术研究方向。
1988年底,徐可为转到法国巴黎高等工业技术学院(ENSAM)继续完成学位论文工作。与这个学校的接触,让徐可为第一次认识到了不同类型的大学和有关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
ENSAM在法国工业界有极高的影响力,被誉为“培养了法国最好的工程师”。1989年底,徐可为在西安交大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却没有终止与ENSAM的联系,之后的10年时间,他都与该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1993年至2001年,每年都有3个月赴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和巴黎高等工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研究,完成了科技部中法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
至今,徐可为仍领导和参与着国内外材料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学术活动。今年6月11日至14日,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召开了有来自意大利、克罗地亚、匈牙利及英国、徳国等22个国家近200名代表参加的第二届地中海热处理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会上,作为国际联合会主席,他为突出贡献的专家颁发了奖章,并代表执行委员会讲话,表示今后将更加积极地组织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使热处理及表面工程一方面更具自身的技术特色,同时努力使该学科与更多的科学和技术领域融合沟通。
徐可为在西安交通大学期间曾经获得过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05年,他的研究成果“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领导人亲手颁发的奖励证书。
近三十年不停歇的学术脚步,对徐可为在教育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只有他自己最为了解。而早期对国外第一手经验的接触,确实改变了他对于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理念的理解。
投身科技,心系教育
2002年,徐可为调任到西安市科技局,任科技局局长。“在这之前,高校人文环境对我学术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近4年的科研处处长为我在科技局局长的岗位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可为说。
在西安交通大学长久以来对于学术研究的参与,让他对高校的学术研究很有感触,尤其是他的国外求学和研究经历,让他在对比之下,更深切地体会到了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次和科技局的同事在香港理工大学交流时,他曾深有感触地说“香港理工大学做的研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而我们内地一些学校做的稍微前端了一点,现在国家对大学里面的科学研究分得很细,我们应该考虑,哪些是真正要做产业的,哪些是真正可以给国家做基础研究的。”
国外企业和高校在研究领域结合的深入度和务实度曾让徐可为感触良久,徐可为认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个好的研究室,不会产生一个好的企业;没有一个好的企业,也支撑不起来研究者持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 在科技局工作期间,徐可为开始寻求西安市科技工作的突破口。其对政产学研的重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他带领科技局出台了《西安市科技进步条例》,这是西安市第一部从法规角度确定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一个法规性文件,从行业讲,这是对科技系统一个比较大的贡献,更是对高校科研工作给予了较大的扶持。
从科技局的职能上看,徐可为在科技计划的定位上,牢牢地把学校和企业捆绑在一起,要求以企业为需求,以学校为源头。例如攻关计划,此前的攻关计划全部由学校承担,他到任以后作了调整,认为大学的研究项目不能都是坐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而更多的应该是企业提出需求,高校研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才会拿钱支持研究项目。从宏观上讲,这可以说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过渡。如此,学校就不能单独申报项目了,而是要有一个合作企业,共同来申报项目。这从根本上,调整了高校的研究方式,从原先的文献调研为选题,变身以社会需求为研究。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和企业合作,徐可为在科技局期间倡导建设了几个国家级的孵化基地,例如:863国家软件产业化孵化基地、光电子国家产业发展孵化基地等,特别是2010年他在西安市统筹科技资源工作中主持设立的“科技资源大市场”,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一个市场化的合作和交流平台。
从学者到管理者的转变对徐可为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努力,工作得心应手,使他感到欣慰。徐可为在科技局工作的9年里,科技局创下了连续9年全市目标考核一等奖,这在西安市是少之又少的,这其中,与徐可为心系高教事业,注重产学研合作是分不开的。
脚踏实地,奉献文理
正当徐可为对西安市科技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时,他被任命为西安文理学院校长。接到通知,徐可为既感意外又觉在情理之中,意外是因为思想上没有准备,情理之中是因为他有着高校工作的经历和情愫。
从科技局局长到大学校长,角色的转变,徐可为感到责任更加重大。他认为“工作的宗旨不变,都是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只是目标定位、工作方法发生了变化,扛在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越来越沉重。”最明显的,在科技局的时候一般不会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处理,但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则不同,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看到学校来电话就会不由得精神紧张,这是一份责任,是社会赋予高校管理者的责任。
他意味深长地表示,自己面对的是一万多名莘莘学子,还有一千多名教师和职工。面对教师,他有责任领导他们开拓创新,钻研学术业务,关心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不仅有义务和使命关心其未来和成长,关注其在大学时期的收获和对明天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作为师者的灵魂和良心。
在担任校长最初的几个月,徐可为就认识到,新的形势对大学校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校长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是教育家,最后才是一位学者。一位大学校长,在数万师生聚集的场所,没有很高的政治素养和很强的政治应变能力是不行的。其次,校长还应是位教育家。要懂得教育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这样的岗位上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若干年后回头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成就,自己带的队伍是否形成,自己的毕业生是否对社会作出贡献,自己的教职工有无建树等。现在很多高校以院士作为校长的首选,虽有其道理但也不尽然,学术上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懂得管理,会办教育事业的学术大师却不多。徐可为坦言自己也是如履薄冰。
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核心,任何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都逃避不了对这个话题的回答。
“与老牌院校、重点大学相比,我校有着自身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建校时间短、办学经费紧张、学科带头人紧缺等方面。对此,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路径,突破口是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而要加强专业建设,使之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就必须明确专业定位,走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近年来,西安文理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内涵发展、服务地方、彰显特色的办学思路,推进学科专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参与“大西安”建设中,西安文理学院已逐渐探索出一条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应用型人才的多路径培养,服务地方的定位与效果,开放办学的宽领域探索,办学条件的明显改善,学校声誉的不断提升。在过去的2012年,学校的“品牌”效应、“联盟”效应、“产出”效应初步形成。
“品牌”效应体现在本科教学工程中新增了应用化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并推荐为国家级项目,辐射到生物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物电学院等相关专业,新增“生命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型化学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无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列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4个新的建设项目;率先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试点单位”;新增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全国第三届“蓝桥杯”软件设计与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今年暑假,西安文理学院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杯汽车智能竞赛,与“985”、“211”大学同台竞技,获得全国二等奖。此次比赛,陕西仅有西安交大、西工大和西安文理学院三所学校闯进决赛。
“联盟”效应初见端倪。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合作设立的“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工程实践中心”批准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学校与省市教育部门联合组建了“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西安市秦岭保护办公室联合成立了“西安秦岭保护研究中心”,与市社科院联合成立了“西安经济社会发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展研究中心”,与西安市纪委联合成立了“西安廉政研究中心”,特别是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联合倡议成立“西安高校服务企业联盟”,与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联合倡议成立了“陕西地方高校创新联盟”等。这些机构的业务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形成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的良好格局。
从“产出”效应上看,在陕西省图书馆成功举办了300多场次“林声经典音乐视听系列欣赏会”,市民听众累计12万余人,成为古城西安文化生活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为西安市学前教育培养和培训大量优质师资,目前,在西安市省级示范园及专家型幼儿园园长中,学校毕业生占90%;软件学院打通了与高新区800余家软件企业的合作通道,他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在校园组织“诺奖大师进校园”和“学术活动月”活动,学校开放办学充满活力。
谈到学校未来发展和奋斗目标时,徐可为欣然告诉记者,2011年是西安文理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年,2012年是合格评估整改年,2013年是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年。从“评估年”到“整改年”再到“提升年”,西安文理学院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向前快速发展。他说,我们目前的工作要点是打好基础,做好本科生培养是大学的基础性工作。面对当前和未来,他也提出了几个举措:
一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说,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们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具有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要继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是坚持把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徐可为说:“我们把学生的地方性就业率作为一项指标要求,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先在地方就业,但是目前这个比例还不高。我们希望不仅在办学过程中为地方服务,也希望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为地方服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地方结合,以期将来学生毕业后能服务于地方。”
三是为创建“西安大学”而努力。徐可为校长说:“西安大学是我校前身之一,在陕西和西安高校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中,它没有留下来,我们要力争恢复它,恢复的不仅是简单的牌子问题,而是整个大学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西安大学更要符合社会对大学的一种要求和定位。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目标。看起来更换名字是简单的事,实际上包括很多内涵要素和奋斗目标。一所高校的名称变化反映的是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上的一种变化,包括教师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我们非常希望未来的发展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