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几个问题课程中有着几个不足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5523 浏览:186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的文件,必须切实结合教育对象的性质和岗位定位,没有课程内容支撑的标准没有任何意义,在标准的制定上要抛弃咬文嚼字的学究气,使标准更加实用和更具指导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 任务导入 定位

一、对培训对象的岗位定位过于狭窄

目前车辆管理类学科体系的划分还达不到十分纯正的境界,一是因为内容的积累上对感性材料的占有还是十分的不充分,二是对车辆勤务和车辆管理涉及到的理论方法的提炼还不够精,不够深刻,三是受到部队实践经验的制约。尤其是第三点,对我校目前士官培训的专业层次的划分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突出的。
对于部队来说,考虑培训对象的选择一般只涉及两个因素,一是是否是车辆勤务的岗位,二是第几年兵。由此看来,时间的积累成为衡量一个勤务人员经验的重要因素。也是选拔培训人员的重要考量。在培训人员的对接上我校车辆管理专业就与部队相去甚远,例如将培训对象划分为一月制汽车运用与管理专业初级晋升中级士官培训、一月制汽车运用与管理专业中级晋升高级士官培训、一月制汽车分队训练管理专业中级晋升高级士官培训等等。但不管什么专业的从招收对象上来看,既有初级士官,也有中级士官,甚至还有高级士官,可以看出在士官年限的划分上没有达到分类的初衷,所谓的初晋中、中晋高等等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对培训层次的划分在操作层面上的划分还是十分的模糊。从各个专业概念本身就很难说清楚,因此这个专业本身的概念就不是从大量的实际岗位中提炼出来的,从自身来看也显得过于抽象了,让部队在选择送往院校培训的过程中就很难把握。

二、对技术性的关注太弱

管理上从来就没有纯粹性的管理,脱离了技术性的基础,管理就是空中楼阁。也往往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在车辆管理上目前对士官的培训往往偏重于对上层的衔接,比如车辆交通事故的分级,车场日的组织,红旗车驾驶员的评比,军车驾驶员年度审验等等。就算是这种衔接,也往往找不到士官自身的定位,因为很多的车辆勤务活动的组织并不是士官来完成的。而士官所涉及到的车辆管理的勤务活动正是对这些组织计划的执行或参与,以及在执行或参与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但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关注的太少,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士官早已掌握这些技术,或者这些真正的动手操作技能不是管理上的重点一样。在车辆封存所涉及到的材料和具体的步骤上,却恰恰缺少重点的讲解和示范,或者示范的内容是那些一看就懂,一做就会的,比如封存挡风玻璃、发动机排气管等等。其实车辆封存中所涉及到的对车辆部位的封存,是对车辆构造所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对所涉及到的封存材料,要讲明这些材料的主要成分,作用原理,购置渠道,保存方法,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等。对技术性的关注,是车辆管理课程完善内容的必然选择,也是方向和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无形的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或者任务导入情况对管理的情感价值观存在负面效应

有些案例或者说车辆管理中的大多数案例对情感价值观的塑造存在负面效应,主要是真实性的体现极其薄弱,如果缺乏真实性,那这个案例就是无胜于有,造成了为了案例而案例,为了任务导入而导入,这样会使学员产生轻视内容的倾向。案例教学当然是方向和趋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案例的提炼和总结绝非易事。比如如下任务导入案例:“2011年5月,某部汽车队接到上级配发的5台EQ1118G新车,由于该部平时动用的载重车数量不多,所以,就将这些车辆当成“宝贝”,还没有完成初驶就直接停放在车库里,平时也舍不得动用……”这个任务导入无非要说明车辆封存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导入其真实性先不说,但从逻辑上来说,既然该部队重视这些新车,就应该完成初驶,怎么会没有完成初驶就放入车库里呢?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导入而导入。而且从任务的导入角度来讲,它正好讲反了,此种案例从效果上讲还不如实际调查一下,车辆不经过初驶,会出现哪些问题,在这个角度上引入。这样的案例,直接原创论文www.618jyw.com
叙述了原因和结果,根本就没有论证的过程或者调查的过程,怎么能证明这样的原因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或者这样的结果是由这样的原因造成的难,很难让人信服。因此这样的案例本身不仅没有起到导入任务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让学员对内容产生排斥,或者不信,或者认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四、课程标准的制定越来越倾向于“标准”本身

现在的课程标准制定中越来越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教学内容本身都需要长期和艰苦的摸索,在内容本身并不完善的前提下,所制定的教学标准不知道和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吻合。说白了,就是为了制定标准而制定。标准上什么都好,可是和内容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课程标准的修改上,“书生气”太浓,“专家气”太浓,比如只是纠缠个别用词的恰当与否,“了解”、“掌握”“认识”等等行为动词合不合适,其实没有内容的真正支撑,学生既不能掌握,也不能了解,甚至不能认识,因此鉴别这些行为动词在课标中的区别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呢?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时被迫作出的,上级不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一味的制定时间表,可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是催就催出来的,在加上教员责任感的欠缺,只知道一味的迎合要求,不敢说明真实的情况,只求自保,不谋发展,急功近利,掩耳盗铃作出的课程标准,不知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引领教学活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