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互动探究课堂教学中关于互动不足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5390 浏览:16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言语互动、情感互动以及对两者产生直接影响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通过这些互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得到合理的激发和维持,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活力,使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习动机

一、语言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地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以知识为载体展开的。师生教学活动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交互作用。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堂情景中发生的,杰克逊在《教室中的生活》一书中写道:“在这个狭小而拥挤的世界里,事件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频繁更迭,有证据显示,一个典型的小学教师在其工作日的每一个小时要介入200~300次人际交流。”如此大量的人际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语方式进行的,“言语行为源于:标准论文www.618jyw.com
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占所有的教学行为的80%左右,课堂语言行为提供了整个课堂行为的充足样本”。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较多是进行直接教学,即教师主动讲话占据课堂,间接教学比较少,学生没有主动讲话的习惯和机会,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情感交流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课堂气氛紧张。在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每天师生都碰面,但却存在着师生交往的实质性缺失。这种缺失主要显示为:师生之间交往的发生状态主要体现为“知——知”层面的“授——受”关系,而缺失“情——情”层面的相互交流。
尽管教师不一定直接或当面说出自己对学生的评价,但是他在课堂上和学生交往时的言语方式、面部表情、体姿变化、视线接触等,都能使学生获得有关自我在教师心目中的价值,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无数信息。那些感受到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具有积极评价和态度的学生,一般会形成对自己作为学生者的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并为此积极努力。相反,那些认为教师对其学业发展潜力有消极评价和态度的学生,则通常会成消极的态度,对自己的学业发展不抱什么期望,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消极态度和消极交往方式所产生消极的或伤害性的效果,会在学生的自我认识上持续许多年,特别是在那些尚不能肯定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学生心目中。
由上述原因造成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情绪也不是单一的,是由愉快和焦虑等情绪组成的复杂的课堂情绪结构,只有合理整和这些情绪才能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新的好奇,从而产生新的探求。在学习活动中也伴随一定的焦虑,适度的焦虑使学生具有去实现目标的倾向,过高过低的焦虑就会产生逃避目标的倾向。教师在课堂中应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佳的心理环境。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并不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但是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任务坚持性等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被有效地激发,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直接地影响到师生言语互动、情感互动能否良好的开展。
掌握目标定向的学生关注新能力的发展,相信努力是获取成功的有效途径,并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获得满足感。他们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偏好挑战性任务,能有效地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努力不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适应的动机模式。相比之下,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关注能力的证明和表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往往将努力和能力看成是反向的关系,认为越努力就说明自己越笨。因此常常冒险回避努力,或追求较少努力的成功,以保护自尊和自我价值。他们倾向于使用浅层加工策略(死记硬背),面对失败往往做出低能评价,产生羞愧、沮丧等消极情绪,容易放弃努力,表现出一种无助的、不适应的动机模式。
正是基于学生有不同的目标取向,所以教师应创造一种有利于掌握目标定向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的特点是强调学生对新技能、新知识的掌握,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激发和维持:

1.任务与权利维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当遵循多样性、新颖性和参与性的原则,并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挑战性和个人控制感。新颖、变化的任务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减少了社会比较的机会,降低了学生把任务成绩简单地理解成能力表征的可能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掌握技能、完成任务本身。另外,现实的、具体的、短期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加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完成任务付出努力的意愿,当学生看到自己一步步接近目标时,会产生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

2.肯定与评价维度

肯定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的内容不应是抽象的,或带有控制企图的,否则外在的奖励就可能降低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表扬要基于学生个人的进步和提高,并尽可能在私下里进行,这样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并非源自于战胜别人,而是出于自我比较的结果,从而学生更多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关注对学习任务的掌握,形成掌握目标定向。评价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考虑成绩,并且让学生有改正错误、提高评价等级的机会,那么将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失败或能力差,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掌握知识本身。

3.小组维度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竞争、合作、个体化三种目标结构中,竞争的情境容易激发能力差异观念,导致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合作和个体化的目标结构则有利于培养掌握目标。在合作学习的情况下,社会比较和评价是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也不明显了。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低成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可以使该成就的学生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我决定感。并且由于小组学习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学生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也会在这一过程得到增强。
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操做,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得到合理的激发和维持,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活力,使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