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鲁迅应用比较手法学习鲁迅作品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29185 浏览:1329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对比手法鲁迅作为我国文学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学生特别喜欢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雪》等,虽然鲁迅先生的时代离我们已久远,他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理解上的确有一定难度,但纵观这些作品,对比这一艺术手法贯穿于这些精品之中,能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我们应好好学习和研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情节的对比

最明显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地具体地描述了百草园的各种景物,还有长妈妈美丽动人的“蛇”的故事增添百草园神话般色彩,雪后捕鸟紧张而愉快的心情更加深对百草园的无限深情,这一切使美好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充满无穷乐趣。可与之有天壤之别的三味书屋怎样呢?文章巧妙运用过渡转到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尽管寿镜吾老先生在当时还是比较开明的,但封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腐朽落后的,严重地压抑着学生,摧残学生的的身心健康:不准提课外问题,不准玩,整天泡在枯燥无味的“之乎者也”之中,还有先生可怕的戒尺,书屋罚跪的规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而用凝重、冷峻、讥诮的笔调描写了三味书屋,对比鲜明。《社戏》中用看戏前的向往和波折,看戏中的无味与无奈,看戏后的偷豆与煮豆的快乐相互对比组织情节,而《雪》《故乡》等也是如此。

二、人物自身的对比

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讯哥”,亲密无间,二十年后闰土喊“我”为“老爷”,前后称呼的对比,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中的杨二嫂,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擦着,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形象与眼前所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进行对比。由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的自食其力,与眼前的说话刻薄且“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揭示了他生活日趋贫困,社会地位日益底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是脸的前后对比。初到酒店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中秋节后到酒店里时“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二是穿着对比。初到酒店穿着长衫,虽然破旧点,但毕竟是长衫,显示了其读书人的尊贵,中秋节后到酒店却是“一件破夹袄”,说明此时的孔乙己再也无暇顾及读书人的尊贵了。三是动作的对比。喝酒的动作由初到酒店时的站着喝,到后来的盘着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坐着喝酒;付酒钱的动作,由起初的“排”出九文钱到后来的“摸”出四文大钱。这几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速变化和被封建统治者摧残的严重程度,有力地反应出丁举人之流的残暴狠毒”。

三、人与人的对比

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的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进行描写。他们的服饰不同,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一边是“要酒要菜”,一边是“用钱并不阔绰”。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穿长衫的”悠闲自在,大模大样,有钱有势。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把封建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小说中还有很多对比,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酒客的“快活”与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与粉板上那“十九个钱”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对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从他出现直到最后被黑暗社会吞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磨灭。

四、景物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百草园中的景物无论是写颜色、形状,还是写动作、声音,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描写,如“碧绿”与“紫红”“肥胖”与“轻捷”“长吟”与“低唱”“高大的树上”与“断砖的底下”等。这样对比,不但给人的印象鲜明、生动,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色各样,丰富多彩,有声有色。《雪》中对江南与北方的雪景的描写也是如此,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倾向。
以上种种形式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情节、人物、环境的前后不同的对比描写,运用质疑的教学方法,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如什么原因使人物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组织学生由表及里,反复品味,仔细推敲,积极思考,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已有的经验,去思考问题、探索新知,从作品真挚、坦诚情感的流露中阅读鲁迅高尚的人格魅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