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缺失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足意识缺失理由与策略分析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23365 浏览:996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开始、发现的基石,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培养学生问题是新课程改革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问题意识一、前言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开始、发现的基石,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问题意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的一步。培养学生问题是新课程改革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然而综观语文学科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学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地位,只重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忽视学生本身的自主提问,逐渐地学生习惯了听记与背答,而长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对于教材、对于教师没有丝毫的质疑,问题意识淡薄,不会提问,只会机械作答,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创新能力缺失,这无法与现代教学形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下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与追求的目标。

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根深蒂固。“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是我国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的真实写照。在应试教育下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忽视运用。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也只是重视字词的认读、句段的分析。教学只追求信息量大,学生只要记住教材上写的,死记硬背便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教材是绝对的经典与权威,教材上怎么写的,教师就怎么进行教。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也是视教材为标准,一切以教材为标准。这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2.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不敢提问

传统教学的师道尊严,将教师与学生割裂开来,教师成为教学的全部,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学生往往畏于教师的权威,惧于教师的威严,产生了绝对服从心理。教师牢牢地掌控着提问权,学生只是处于机械解答与被动接受状态。一切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在这样专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会也不敢提问,只会接受,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积极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的是什么是重点、是考点,而很少考虑学生现在学会了什么,什么不会。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划分采用主观臆断,忽视学生的具体学情。不管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发问都要强行拉入教师所提前预想的教学方案中。对于预设之外的回答与提问武断地采用否定的方式。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阻碍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预想机械地解决问题,而失去了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学习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主动求知过程。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而低效的,就无法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没有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他们不愿思考,不想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营造乐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小学生的特点,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教学原则,结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尾意未尽。为学生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语文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积极的认知倾向,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心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指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已,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心理负担,怕出错或是问题简单而受到教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或是觉得提问是对教师的不尊重而遭到教师的批评。处于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久而久之,也就不会提问了。因此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要消除这些消极负面心理,为学生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卸下负担,展开自由地交流。为此,要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对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亲近,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缩短师生距离,让教师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关系上,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理消除对教师的恐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题敢于提问。

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会问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小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但毕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在理解知识、自主提问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提倡学生自主提问,并不是说教师不管不问,教师而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进行指导与启发。要为学生的自主提问提供更多的材料,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启发,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下,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提出更多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提升,逐渐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发现者与构建者,成为积极的探究者,在不断的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探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4.实施激励评价机制,让学生乐问

提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外部的不断强化,这就是评价的功用。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提问的信心、动力与勇气。评价科学合理会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被肯定与被认可,会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增强学生的信心。反之亦然。因此在评价环节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要用纵向比较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从而更加肯定自己,更加有信心。同时又要适当运用横向比较,让学生看清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从而树立新目标,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我们要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始末,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强化学生提问意识,为学生的发现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