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临洮略谈杨继盛对临洮教育贡献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33750 浏览:156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杨继盛以自己真诚和智慧为临洮的教育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自己短暂一生,忠实地践行了这样的人生追求,也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彰显了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杨继盛;临洮;教育
1003-2851(2013)-11-0136-01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生于明正德10年(公元1513年),幼年家贫,一面牧牛,一面读书,13岁始正式从师,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选调北京任兵部员外郎。明嘉靖二十九年,居于阴山附近的蒙古土默部首领俺答汗,率兵侵犯大同、宣化,要挟明廷,提出要在此两地开设马市。镇守大同的大将军咸宁侯仇鸾,畏敌不战,勾结外敌,以开“马市”为名,与敌媾和。对此,满朝文武自然也有不同意见,但那些老于世故,明于趋避的大小政客们都三缄其口,惟独杨继盛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形成了文字,给嘉靖皇帝递上了《罢马市疏》。也就是这勇敢的一“递”,惹下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故事,使他“结缘”临洮。
杨继盛进士出身,写奏折自然不在话下,于情于理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见地不凡。他说仇鸾误国,其议有“十不可、五谬”,说得大义凛然,无奈嘉靖帝昏愦无能,为仇鸾操纵,驳下杨疏,并密疏请斥逐。于是一声大喝,杨继盛被逐出京城,贬到了3000里外的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当了一名小小的“典史”,去管理缉捕、监狱。
杨继盛的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因为这不同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那些怀才不遇的士子,屡试不第的秀才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而杨继盛30来岁的人,已做到郎官,是登上了山,可谓前途无量,遽而又被推向深渊。在被贬狄道之初,他写的《谪所苦阴雨述怀》,可见其笔底波澜,胸中块垒:“云黯黯兮郁愁结,雷隐隐兮哀怨绝;雨潸潸兮血泪下,水泠泠兮悲声咽;鸟乱啼兮怜人苦,花零落兮谁是主;欲深入兮无永穴,欲高飞兮无翰羽;扪胸问心心转迷,仰天呼天天不语。”凄风苦雨,英雄被困,回天无力,壮志难酬,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临洮,古代称狄道,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耕读传家的农业文化县,境内有马家窑文化(具近来的研究者初步断定,马家窑文化比仰韶文化更早)、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便于文化的传播。杨公椒山的不幸贬谪,恰好造福了一方百姓,这就是所谓的“诗人不幸诗家兴”吧。
当时的临洮人也许没有想到,这个从京城贬谪到此,只在县令手下掌握刑狱文书的小吏会给临洮带来什么。但到任后的杨继盛,却因革除吏弊、兴修水利、开采煤炭、大办教育迅速得到了临洮人的爱戴。因为他亲自前往与藏民商洽,锁林峡深埋地下千万年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深山。因为他创制扬杆,农民学会了用井水灌田,收入倍增。因为他明察秋毫,官场吏弊得以清除,农民负担减轻。
还是因为他,在岳麓山超然台捐建超然书院,购置学田,广收生员悉心教诲,使临洮学风大盛,兴学助教蔚然成风。从此,临洮教育勃兴,人文蔚起。
当时的临洮人也许没有想到,就是这个筑在凤台之上的超然书院,从整体上改变了临洮文化的走向。据杨继盛自己所著年谱记载,当年购置已更名为超然台的风台,用“门生贽礼”和自己的“俸资所余”,“乃于上盖书院一区。前三间为揖见之所,中五间为讲堂。又后高处,盖殿三间,为道统祠。”道统祠里,供奉着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宋元朱明的圣人、大儒、先贤。他亲自给生员讲学,从学者50多人。为补助生员生活,又将核算出的“书手”的“飞洒”、“伏粮”三十石,加上自己的俸薪节余、出卖自己的乘马及妻子首饰的钱购置学田及赋重地2000亩,将补助生员冠、婚、丧、葬及贫困者。后又在城内圆通寺设书馆(“椒山书院”),请教书先生二人,招收蕃、汉生童100多人读书。正是他独力支撑,超然书院声名雀起,不仅吸引了一批文人学者来此讲学,也使汉、回、藏族生员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并产生了一批优秀人才。
当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时的临洮人也许没有想到,这个深受人们爱戴的河北人杨继盛,在临洮仅仅干了一年多,又于公元1552年4月被调往山东诸城任知县。而且一年四次升迁,最后调到北京兵部武选司。到任当月,因弹劾权相严嵩下狱,狱中受尽千般折磨万般苦楚,虽浓血裹身,口舌生疮,生不如死,但他始终刚直不阿,不改初衷。公元1555年秋,终被杀害。就这样,杨继盛留下明史上十分有名的二疏——《请罢马市疏》、《请诛贼臣疏》与一堆并不太多的文稿后,怀着一颗对皇帝无比的忠心,悲壮地去了。就这样,以自己言传身教并给临洮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一代名臣,以兴学重教开风气之先,以一个知识分子柔弱的肩膀担起正义之责的智者,终于在无可奈何的叹息中,悄悄地去了。那一年,他刚刚四十岁。
然而,历史永远是公正的。他去世后,他的门生甘肃皋兰人邹应龙,以及和他同榜中进士的临洮人张万纪,终于奏倒严嵩党羽,完成了他的遗志。明穆宗继位后,追谥为“忠愍”。临洮人民为纪念他,在岳麓山凤台超然书院旁修了椒山祠,在石桥街修起杨忠愍公祠,月月上香,岁岁祭祀。而他住过的小街,也被命名为椒山街,沿用至今。杨继盛在临洮任职时,百姓已感恩其人,无论番汉,皆称这位不到40岁的“犯官”为“杨父”。离任时,临洮百姓“洒泪相送百里之外者千余人”。后来杨继盛大批逆鳞,斗权奸严嵩,喋血菜市口,时人将其故居改为祠堂,这就是今天北京宣武门外达智桥的“松筠庵”。数百年故都,多少名公巨卿的园林归于瓦砾,而杨继盛的故宅巍然独存,其身后享名之隆,古今官员罕有其匹。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杨继盛用自己短暂一生,忠实地践行了这样的人生追求,也以自己的人生追求,彰显了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
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临洮县提出了“重整临洮教育雄风,再现临洮教育辉煌”的口号,看来所谓的临洮教育的“辉煌”和“雄风”,就是杨公椒山当日的成就。
参考文献
《临洮县志》临洮县志编纂委员会编[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816——818页。
《临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县委宣传部编[M].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200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