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10787 浏览:448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系统中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意识选择的社会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及时地对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进行整体研究,将原始的经验理论化,将零散的研究与论述系统化,并在理论化、系统化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对策、构建新模式,不仅在学术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教育理论、开拓语文教学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性。自教学诞生以来,教育者就在追求最为有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教学有效性,这一发展中的概念,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逐渐丰富。本文对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提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介入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的知识,达到预设目标、预定效果的教学行为,即具有有效性的教学行为。在概念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即教学发展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开展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关于语文教学的评价,传统观点以为|教育论文网|,语文课堂有效还是无效是以教学结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来定论的,但是教师教学行为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仅仅从教学结果来评价缺乏客观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去设计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中应该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积极发展,关注师生的积极交往,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教学是一门带缺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都存在值得商榷或改进的地方。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部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不强,教师对课堂教学调控不利,课堂教学形式误用等方面。本文根据上述有关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基本特征、评价标准的论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提出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学调控,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有效教师等方式,终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提出具体可操纵的策略和方法,对新课程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关键词】:教学行为有效性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教学调控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6-8Abstract8-11前言11一、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11-14(一)课堂教学有效性11-13(二)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13-14二、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特征14-17(一)教学发展目标的有效性14-15(二)教学开展过程的有效性15-16(三)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16-17三、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评价指标17-19(一)关注学生的发展17(二)积极的师生交往17-18(三)灵活的教学方法18-19(四)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19四、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缺失的表现19-23(一)三维目标分离——教学目标片面化20(二)“预设”与“天生|教育论文网|”分离——教学过程机械化20-21(三)课堂无穷扩大——教学调控随意化21-22(四)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简单化22-23五、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23-37(一)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发展目标23-24(二)追求“预设”与“天生|教育论文网|”的有机结合24-26(三)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26-27(四)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27-28(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28-35(六)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有效教师35-37结语37-39注释39-41参考文献41-43后记43-45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