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创设有效创设情境试述体验动态课堂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11568 浏览:46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有这样一种阐释:数学课堂是生命个体丰富见识、形成个性、健全人格、生发创新意念、提高实践能力的“生命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 以下结合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一、创设交互式对话情境,让课堂成为“信息场”

“信息场”即课堂教学是以多种信息交互作用存在的,既有师生的交互,又有生生的交互. 既有文本输出的静态信息,又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动态信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 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师生双方共同成为信息的输出者和接受者;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这时信息的输出和接受是多向的;教师还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全体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
开放性的交互式对话情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不同的学生从中又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在师生间的、学生间的以及师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中他们可以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学习借鉴,并接受外来信息完成认知的自我完善. 同时,每名学生又向他人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发布自己已知的信息,又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在这种交互式的多元“信息场”中得以达成.

二、创设体悟式探究情境,让课堂成为“农场”

“农场”即课堂教学,不是直接给学生农作物,也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农具,而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干“农活”,让他们经历“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等过程,自主探究,体验心智劳动的各种滋味.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懂得是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来的,从而发展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及一位数”时,出示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境,三辆汽车分别有45座、30座、3座,问题是这三辆汽车中任意两辆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由此可以列出算式45 + 30、45 + 3、30 + 3. 这三个算式中30 + 3已经会算,另两名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探索算法的愿望. 但由于学生运用的旧知识各不相同,选用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因而算法也各不相同,以45 + 30为例,有的学生联想到十个十个地数数,有的学生会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计算,也有的学生可能利用两位数的组成把新口算转化成已会的口算. 由于教师给予了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因而学生在探索中产生的算法不尽相同,形成了班级群体的算法多样化. 教师并没有由此就判定方法的孰优孰劣,而是带领全班学生从本质上分析各种算法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都是先把40和30相加,再把70和5合并. 交流中既呈现了算法多样化,也整合出了一般的算法.
教师为学生预置的探究“农场”,让学生“经历……活动”,学生在思维的活动过程中带来了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 从而使“过程性目标”在切实的“操作、思考和交流”中得以达成.

三、创设愉悦式“三和”情境,让课堂成为“情场”

“情场”即课堂教学情意盎然,交织着爱心与友情,洋溢着平等与和谐,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中,学生有参与的,有表现的,有体验的需要,有对话的意愿,有探究的冲动,有创造的灵感.
所谓“三和”即和谐、和睦、和悦. 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生与生要和睦,师与生更要和睦;以和为贵,以悦取胜.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创新的“心理安全”,在课堂上给学生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允许. 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名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教师要将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探讨问题时,要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必要时还应允许学生离开座位.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一样,作为一个学习者参与讨论、交流、评价,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真正做到了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 在这样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有“安全感”,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高,他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课堂是“情场”,课堂上有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有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有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这样的课堂才能催生出学生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每堂课都应具备这四维目标,丢失了任一目标,都难以构成有效学习;四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但不是均等存在的. 这就需要教者更多考虑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对知识的经验建构程度,学生情感的饱满程度,学生精神世界的通达程度,寻找四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创设情境,使数学课堂成为“信息场”、“农场”、“情场”有机交融动态生成的“生命场”,即“动态课堂”.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