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何为何为微课程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24964 浏览:1169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微课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其表述不同,或是其他原因。已有的一些“微课程”有哪些类别,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往哪个方向做“微课程”?本文作者对“微课程”的相关文献进行查询与辨析,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
1671-7503(2013)17-0017-03
网络信息时代摊上了微时代,微文化愈演愈丰富。2012年以来,“微课程”也成为热点名词之一。何为微课程?利用网络搜索的时候会发现有这么三个词:“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这三个表述是指同一个概念——“微课程”吗?目前,已有的一些“微课程”有哪些类别,各有什么特点?我们教师可以往哪个方向做“微课程”?笔者借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来广州进行微课程专题培训的契机,对“微课程”的相关文献进行查询与辨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从概念界定上分析

(一)百度百科词条查询

首先,笔者在百度百科上分别以“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为关键词搜索,其显示出来的词条解释如下。
微课程: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在这段陈述当中,指出了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时间长度为60秒,二是开发目的是为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三是其内在结构具有方法论指导。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从此概念及之后内容关联的文本搜索获悉,此词条的陈述内容来源自国内“微课”创始人佛山胡铁生的学术论文的陈述。
微型课程:类似于微格教学的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种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是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一种培训方法;基本过程为:学习理论、确定训练技能、观摩示范、编写教案、角色扮演、评价反馈、修改教案[3]。
从以上百度百科三个词条不同的陈述来看,“微课程”、“微课”、“微型课程”分别指向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不能简略缩写或增多一字互相取代混为一谈。

(二)概览百度网页资料

接着,笔者同样以这三个关键字各自浏览互联网页上的资料,发现:(1)关于“微课程”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三个类别:第一类是黎加厚教授力推微课程的培训活动热讯,第二类是受训教师的学习心得及衍生的微课程文本资料与视频,第三类是关于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微课程的全国大赛。(2)关于“微课”的资料主要是以胡铁生老师关于微课概念传播扩散下的文本及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全国微课大赛。此“微课”大赛非彼“微课程”大赛,不仅是主办方的不同,更是征集的微课程内涵上的不同。(3)关于“微型课程”的资料,开始呈现出概念界定与认知运用的模糊与交叉,例如: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双语学校臧秀霞撰写的“以微型课程为支点,助推教师团队成长”,将微型课程与微课程混为一谈。另外,在资料中又发现了百度百科中没有提及的关于“微型课程”的另一重含义: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4],它指向的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下的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小规模课程。

(三)知网文献综述

最后,笔者进入知网文献系统,在“学科领域”、“跨库查询”数据库全选的状态下,分别对这三个关键词作进一步查询。

1.从研究数量看产生与传播

如表1,“微课程”与“微课”的研究开始于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技术发展催生移动学习而产生,是目前新技术教学应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微型课程(minicourse)的提法则由来已久, 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的,上世纪80年始,微型课程成为课程开发的一种新趋势,国内从1985年起,一直有一些零散的研究。
“微课程”于2011年9月首先由国内教育技术学者关中客的博文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引起关注,接着受到一些专家学者例如黎加厚教育技术团队的引导、推动与培训,研究文章的数量有一些增长。“微课”的研究,是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从区域资源建设现状出发创生的教师教学微视频资源建设,随着他对该专题的实践深入与认识的发展共发表2篇文章,并受到相关媒体热捧报道,包括凤凰微课的商业媒体引用。“微型课程”的研究,自2004年之后,研究数量有所提升,而且这批文章对于“微型课程”的研究指向,均认同它作为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所开发的单元课程或概念课程,构成微型课程,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国内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科课程内在研究的一些发展。

2.从概念定义来看研究方向

在“微课程”的研究文章中,除了提及国外“一分钟教授”的“微课程”起源,没有为国内的“微课程”作出概念界定与分析,包括张静然在2012年11月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关于“微课程之综述”都没有去辨析三者在概念上的差异,反而是倾向于理解和推动这三者在一线实际应用的创生价值,期待教育实践在微学习和移动学习中能够为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同时,得益于一些专家学者的力推,实践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始制作一些教学实践知识智慧下的微课程视频。 “微型课程”,又称“课程组件”,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的单元,每一个单元讨论一个独特的概念或活动,构成微型课程[5]。微型课程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针对长期课程而产生的,微型课程的特点归纳为“短、小、精、活”以及其“校本性”。“短”指微型课程持续的时间段短,可以少于一个学期甚至一、二个月或者是几周的时间;“小”主要是由微型课程中单元所具有的半独立性决定的,所谓的半独立性是指微型课程虽然不像长期课程那样,知识具有较强的层次性,但又无法避免运用已有的知识,所以,需要与现行的课程配合运用,互相补充,共同完成教育目标;“精”强调的是微型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精简凝练的;“校本性”实质上是学校校本课程的一种形式。它由学校的任课教师独立或共同开发;开发过程中,既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也考虑到了学校教师的师资力量;所开发的课程符合学校的现实状况和特点,具有鲜明的校本特征[6]。关于“微型课程”的这批文章都是从开发微小型校本课程的这个角度去论述的。
综上所述,关于“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程”三者之间国内专家学者还没有发出对其严格区分界定的呼吁,不少实践者对三者认识还较为模糊,称谓为“微课程”的较多,并开始组织开展一些应用制作培训与比赛;相关部门正筹备第一届全国微课大赛。笔者下面针对其应用内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从应用内涵上分析

黎加厚教授在3月22-23日在广州市“天云”翻转课堂培训项目的培训中,提出目前实践应用的主要三类微课程:李玉平老师为代表的、胡铁生老师为代表的以及可汗学院的微课程,并分别提供和播放了一组关于“微课程”的视频让学员们进行体验。这三类微课程的比较,与上文所述不同的是,不是纠缠于是“微”还是“微型”、是“微课”还是“微课程”,而是首先默许其为“微课程”的一种,然后从应用内涵上挖掘它们的实践可行空间。笔者作为学员之一,尝试从设计理念、技术制作、呈现方式、使用对象、内容分析、课程功能、可行性分析、效果估算八个方面去比较(如表2)。
以李玉平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程和可汗学院微课程比较符合学习认知体验的建构需要,是有价值的、值得推广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由胡铁生老师发起的佛山微课乃至到现在的全国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新思路,利用积件与组件概念率先走出了微视频资源的路子,为其它区域性资源建设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研究的资源样式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同时,胡铁生式微课在时间、技术和结构形式上对以往的课程实录作了“微”概念下的调整,但相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言,其本质还没有脱离传统教学的框架,有待围绕课程元素的内涵对微课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构建,其应用前景也是广阔的。
三类微课程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根据其特点分别可应用在学生德育课程、教师培训以及学科知识和专题知识课程开发等,不同的需求背景适宜采取不同的微课程内容与形式。从目前推广与接受度较高的微课程形式来看,首选是可汗学院的微课程。开放的网络课程使教育理论上的自主学习、自定学习步调成为可能,促使翻转课堂的发生,相对于目前国内大部分课堂单向灌输忽略学生主体学习生成过程的情况,其价值无可限量。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教育目的下我们可以开发可汗学院模式的微课程,并且将其应用到一线教学中去。
三、结论
通过对网页资料与知网论文数据库查询及内容分析综述,笔者的观点取向是:目前,暂不要将“微课程”、“微课”和“微型课程”混为一谈,“微课”可以向“微课程”发展,但“微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形态,有它存在的价值,不应被取代,它跟“微课程”又有不同,校本“微型课程”可以由一系列“微课程”组成。
四、结束语
黎加厚教授在体验式的培训收尾阶段,为目前还没有统一定义的“微课程”作了一个简要的个人界定,认为“微课程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7],在时间、目标和特点上作了一定的概括。从参与培训的广州天河区、白云区骨干教师的学习热情与注意集中度可以看到,微课程对教师的吸引力的确非常大,其理论探究和实践空间大,有待更多的人去创造。我们不仅要学习什么是微课程,怎样制作微课程,还要努力往改革的深水区涉去,就如黎加厚教授专题报告“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整体设计”所指向的,如何与原有的课程教育、教学实施体系结合,将是我们深入探索的领域,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8495108.htm.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8255

3.htm.

[3]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42218.htm.
[4] 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3-8.
[5] [6] 李可夫,王爽.微型课程的概念界定[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7] 黎加厚.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整体设计[R].2013,(3).
[编辑:昌曙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