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多种史观考查历史前言

更新时间:2023-12-21 点赞:30833 浏览:1365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越来越凸显历史史观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尝试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历史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教学中对同一历史事件分别运用不同的史观来解读,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重史观;考查;文明史;现代化史
随着2012年广西正式实施新课改,全国已经完成了课改的普及化。作为最后进入新课改的省份,广西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有各省市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劣势在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及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面临无所适从的境地。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新材料、新情境已经成为模式,多角度考查同一历史事件的试题已经比比皆是,既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更考查了学生的能力。众所周知,只要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实还是不能忽视的,因此,高考既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考查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专家精辟地指出:新课程说白了还是三个字:“教、学、考。”如何教、如何学,研究高考试题是每个教师都需要做的功课,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以全国卷为例,各种史观已经越来越渗透在试题中,不同的史观、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这让历史呈现出它原有的精彩纷呈。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娴熟地运用各种史观来考查历史。
我们常说的史观既“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史观包括:阶级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等。目前常用的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对同一历史事件分别运用不同的史观来解读,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展现如何多角度、多重史观来解读历史。

一、从文明史观来看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整个人类的文明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进入工业文明,而资本主义具有开放、扩张的本性,因此,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侵略,就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及碰撞。这种冲击从主观来说,给被殖民国家带来的是灾难,但从客观来讲,又冲击了这些国家落后的政治体制及经济形态,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文明,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只不过这种进步要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前几年大热的美国大片《阿凡达》实际上就隐晦地表达了这种冲击。

二、从现代化史观来看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查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以工业革命为例,经济的近代化表现在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英国也成为“世界工厂”,其他国家如美、法、德等国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最先进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事实。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进步,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必然要求分享或独享政权,因此要求改革或完善现有的政治体制,于是在19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主要的国家:俄、美、德、日、意分别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浪潮,这一浪潮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更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的地位。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变化,比如为适应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英国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再如为更好地培养工业革命所需要的人才,主要的国家都实行了义务教育,英国甚至还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来实行文官制的考查等等。

三、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来看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工业革命为例,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及商品原料,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随着被殖民国家及地区的扩大,这些国家及地区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当中,使新航路开辟后就开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一这时期初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沦为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描述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时写到: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可以说正是由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四、从社会史观来看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境关系史等。以工业革命为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及根据这种变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及社会福利问题,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来的高生育率问题,妇女从家庭走向工厂而带来的政治地位提高问题,大众娱乐休闲活动的普及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变化的根源都是由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事件,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试题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史观来考查,不仅是工业革命可以,其他很多的知识点也可以。比如:对中国近放通商口岸的评价:
1.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2.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4.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会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学会统筹多种历史观,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并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