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模块化德中运用型高校机械类模块化教学系统对比研究生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26002 浏览:1122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以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与南京工程学院的机械类本科专业为对象,分析比较了德中高校专业设置中“模块”概念的内涵及模块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德中高校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指标有差异;但双方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比较接近,模块体系蕴含的教学理念和实际运作方式类似,能够互相借鉴。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体系 德中应用型高校 机械类本科专业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module-teaching-systems in mechanical majors at the undergraduate stage in German and Chines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u Jingyao, Wang Mulan, Cao Xuehong, Jiang J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undergraduate majors of machinery flied in Konstanz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module-systems of German and Chinese study programs. Results show that German and Chinese differences exist in several module indexes such as distribution of modules in different study levels etc. Regarding the factors of module-systems, both dissimilarity and similarity can be found. Despite all differences, inte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module-factors prove to be fast the same in German and Chinese module-systems. Based on module-systems,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both sides are similar and their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mechanis function in a similar way. Therefore, the both sides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Key words: module-teaching-system; German and Chines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mechanical majors at the undergraduate stage
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与中国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层次基本对等,办学理念相近,目标均为培养能够胜任生产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德中应用型高校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有学者就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某个专业领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德国模式在中国推广应用的可行性[1,2];亦有学者对中德应用型高校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借鉴意义[3,4]。
博洛尼亚进程(引入国际学士/硕士二级学位体系)之后,模块化教学成为德国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有不少专业也采用了模块化教学作为改革试点。模块化教学将所有课程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实现了课程的整合和有机衔接[3]。尤其对于工科专业而言,模块化教学避免了学业结构的机械式简单分割。例如:避免先基础课、后专业课,避免先理论课、后实践课的模式。从而加强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有机融合。
本文以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与研发与列入南京工源于:免费论文网www.618jyw.com
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德中两个基本对应专业的模块教学内涵与模块要素的异同。
1 德中机械类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1.1 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研发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德国高校教学的“模块(Modul)”通常由几门相互关联的课程(Veranstaltung)组成,一个模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例如: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与研发专业中工程力学与设计模块由工程力学、设计导论和设计练习三门课程组成。
根据该专业模块化教学手册的文字描述[5],机械设计制造与研发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德方模块化教学体系构成
图1中模块化教学体系由若干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课程,并且采用n种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
教学活动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讲座课。一般在阶梯教室进行,教师围绕某个特定主题作报告,学生须做笔记,并按照教师给出的文献清单进行课前或课后阅读,课上师生互动较少。(2)研讨课,小班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术探讨,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较多,学生须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并作课堂报告等。(3)练习课。大学教师或其他科研人员负责的辅导课程。(4)实验训练课。(5)项目教学课。(6)学生自学,等等。 培养计划中的目标能力分为三大类,即“专业能力”(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储备)、方法能力(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交际能力、团队精神、自学能力等)。这三种能力类似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流行的“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描述,也适用于其他学科专业。在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的模块化教学设计理念中,模块同时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只是不同模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每个模块都是对学生关键能力不同程度的强化。因此,每个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均将三种能力列出,并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如图1所示,能力愈重要,所在单元格底色愈深。
综合分析教学活动和培养能力,便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若模块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活动多使用讲座课,以便在一定时间内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如果课堂教学活动采用研讨课,那么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作为目标培养能力的排位通常比较靠前,对于这些教学活动,模块化教学手册中通常标明需要小组合作,并在课堂上进行结果汇报与展示等。

1.2 南京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南京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采用了不同的体现形式。该专业教学设置的模块多指所需培养的知识或能力大类,例如CAD/CAM模块(知识大类)、综合素质拓展模块(能力大类),且每个模块通常包含多门课程,相同模块中的有些课程从内容分析并无密切联系,例如:专业英语和企业管理均属于综合素质拓展模块。该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中方模块化教学体系构成
图2中的每个模块包含若干课程,每门课程均列出了其教学活动和对应的目标培养能力。
教学活动可以粗略划分为介绍、讲授、应用三类,分别对应图2中的教学活动1~3。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活动包含“应用”活动,这也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设置定位。一门课程可以通过三种教学活动完成,也可以仅通过一种或两种进行。培养目标包括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若干小类,例如:基础知识可分为数学基础知识、机械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等;能力小类在图2中采用序号表示。具体举例如下:包含于模块1的课程2通过教学活动2(讲授)和3(应用)进行,可培养第10种基础知识能力和第7种专业能力。
与德方模块化教学体系类似,教学活动和培养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例如:相对其他目标培养能力而言,基础知识对应的教学活动中使用讲授和介绍方法的频率略高。
2 德中应用型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比较
通过分析德中高校机械类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可知,尽管双方对模块体系中不同元素的阐述详略有所差别,但双方的模块化体系构成基本一致:均由“模块”这个概念和其他三个与之相关的要素,即课程、教学活动类型和培养能力构成。综合分析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所有组成部分即可进一步研究模块体系的内涵。

2.1 德中高校机械类专业设置中“模块”概念的比较分析

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是最基本的概念,而德中高校赋予这个概念的内涵有所差别,具体比较见表1。
表1 德中高校“模块”概念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德国高校的模块数较多,每个模块包含的课程数少,且模块的定位基本以专业教育为导向;而中方模块的数量较少,一个模块包含的课程多,涉及范围广,且模块定位将专业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做了区分。
另外,由模块层级分布的比较分析可知,相对德方模块而言,中方模块的划分不仅局限于课程,还考虑到了培养能力,同一个模块跨越的时间较长,例如:综合能力模块持续8个学期;基础模块中有部分课程延伸到专业阶段,专业模块(3~6学期)部分始于基础阶段。

2.2 德中高校机械类专业模块体系三要素的比较分析

德中高校双方除了“模块”概念赋予的含义有所差异以外,对模块体系中的其他三个要素:课程、教学活动和培养能力的定位也不尽相同,相应的具体比较见表2。
表2 德中双方模块体系三要素对比分析
如表2所示,德中双方专业模块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和培养能力虽然详略不同,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关于教学活动,德方比较强调自学,这与博洛尼亚进程后压缩课时和学制有关。课上传授的知识量下降,但学习内容不能减少,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更多学习技能,以提高自学能力,自学知识可通过课外作业、实验训练和成果展示得到进一步巩固[8]。
差异较为明显的是课程类型组成,德方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中方所谓的公共课程。我国高校公共课程的门类、授课学时数乃至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第1~2学期)大部分由学校统一规定,从而决定了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模块组成无法突破一定的框架。综合表1和表2,中方公共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比重,且“公共基础模块”实质就是大部分公共课程的集合;而德方小到课程,大到具体模块与专业能力的相关程度都比较高。有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专业教育,专业性很强[2,9]。
在中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一类“课程”较为特殊:课外项目和执业证书培训等。这些教学活动被列入模块化教学体系体现了中方对专业课程建设的灵活理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真正融合。
3 结束语
通过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研发专业与中国南京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德中双方模块体系的构成要素是一致的,但是对模块的概念、对模块要素的理解和定位方面有一定差异:模块的划分标准不同导致双方模块的数量、构成、命名方式、层级分布等都不完全相同;对模块要素的规划详略不一致;课程种类有所差别。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外在形式之下,德中双方的实际教学运作十分类似:力求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目标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值得欣慰的是,本文研究的中方机械类专业对模块体系作了创新规划:打破了学期、基础或专业阶段的传统学业结构限制,打破了课内外的时间、空间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模块化教学体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力。从这一点来看,中方成功的模块体系也能对德方的专业建设提供一定思路。
参考文献
董大奎.德国FH教育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4):19-25.
李建民.德国工程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三江学院学报,2009, 5(3,4):1-10.
[源于:论文例文www.618jyw.com
3]张鸣放,窦立军,于雷.中德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6):50-55.
[4]冯建超,李文兵.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中国行业特色院校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2):53-58.
[5]Modulhandbuch MKE SPO 2[EB/OL].(2013-01-14).http://.cn/soft/ACRD4CHS.EXE">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