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插上读,为课堂插上声音翅膀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4207 浏览:117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我的好多学生看来,阅读就是用书本上的黑字来交汇内心的情感体验,“阅”为最大,“读”却被推至次要乃至不重要的地位。有人云:“古典诗歌讲究‘吟诵’‘吟唱’,现代诗歌也如此。诗歌的内涵通过朗诵表达出来,会变得更有感染力。”所以,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确定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一、听读品境——通过多次朗读,熟悉文本,读出情韵

不扫除生字障碍,学生读起课文来就会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磕磕绊绊,为此,在这一环节,为了让他们“读顺”,也为了能够使他们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便于整体感知,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1.听读——播放名家朗诵,感受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要“学会耐心专注地倾听”。我特地从网上搜来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的原音朗诵,名家的朗诵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自然而然产生模仿心理,以至让学生谈理解,说感受也就不“哑口无言”了。

2.练读——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

这是培养学生生成情绪的绝佳机会,在听读的基础上,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加上我班学生都很有表现欲,我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果不其然,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

3.试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感情吟诵

在这,我穿插了一个小插曲——范读,事实证明,范读真的能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给学生以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都有崇拜心理,个个听得眼睛都发亮了!于是,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在时隐时现的背景乐中,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实说,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我给了他们真挚的肯定和掌声,同学们理所当然的“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了,这也为预设目标的进一步达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4.评读——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开始采用的是边读边评,看句子是否连贯,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待时机成熟了,我让小组举荐一名优秀的同学朗读,其他人评价。当然,这其中,让同学避免经常爱说的是:“读得非常好”,“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读得真不错”之类单一的评价和评判的话,细化到某一句、某一词,我也适时地肯定了每一个同学的不同优点,树立了他们能读好的自信心,读得更精彩。

二、美读会境——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动情地朗诵,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的思绪此时如汩汩泉水在心田流淌,词的“蕴意”呼之欲出。我“趁胜追击”:让我们再随着朗读的引领,穿过文字,走进词人构建的那个世界,去体会词背后的真情实感。我觉得与词人的“亲近感”在古诗文教学中,还是得靠“读”来维系,只不过,此时,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默读、齐读、分角色读……避免了狭隘和单

一、学生在述说时,也不由得呈现了“百花齐放”之景象。

三、研读悟境——述说感悟,体会词人不凡的才气和豁达的个性

如果课堂一味地读,就浮于表面了,所以我给了学生一定的研读时间。所谓研读,就是钻研诵读。在理解了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后,用“这首词里,有一种_______在里面: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感悟。这不但对于本词的理解,就是对于写作、批评理论的理解,也都有很大的帮助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以“读”作为主轴线:听读、试读、练读、范读、评读、研读,最后也用师生齐读替代小结,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紧扣 “读——品”这根“线索”。我觉得初中的古诗文,尤其像《水调歌头》这样的千古妙词,值得我们含英咀华,也只有靠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意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恰当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作结:读,借声音的魅力给这首词融入情感,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灵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初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