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探究小学女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指导对策研究期刊

更新时间:2024-01-04 点赞:5958 浏览:154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其中的面向全体首先要面向的是自然全体——男生和女生。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笔者明显感觉到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存在着一些性别差异。12至14岁的女生是一个分界点,女生在交流观察报告时,叙述清楚、观察准确,且叙述的内容与概念有关联性,但思维的深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对实验现象进行类比、分析。而男生在应用材料自由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男生对科学的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能通过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类比,用实验现象来解释事物的本质。平时乐于看一些科普的书籍,科学知识较为丰富,课堂上表现出的探究与能力也较强。女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经历、理解科学概念的获得过程,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得到和谐发展。那么,如何促进女生的探究能力,使其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发生在科学课堂上的片段。
【镜头一】在研究蚯蚓的课中,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捉蚯蚓,上课时发现大部分男生都跃跃欲试,女生则畏畏缩缩,显得非常害怕。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请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刚才讨论的结论进行实验。要求把若干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五分钟后再打开盖子,做好观察和记录。这时男女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有男生的小组,男孩子用手一把抓过蚯蚓放入观察盒,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5分钟后做好了观察和记录。没有男生参与的小组,胆子较大的女生用镊子小心夹起蚯蚓迅速放入盒内,赶紧盖上盒盖。5分钟后,在进行观察实验时,组内胆小的女生根本不敢看蚯蚓,甚至害怕的发出尖叫。
【镜头二】有关月球知识的研讨会,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知识,并制作成“月球卡”在课堂上汇报。教师请男女各10位同学汇报,从汇报中发现,女生大多是对资料“照本宣读”,没有很好地进行提炼和加工。而男生的汇报中出现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把月球资料分成月球基本数据、月球地形、人类登月故事等方面来说。
【镜头三】研究运动与摩擦的关系,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小组实验,得到实验数据。教师要求根据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女生组内,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比较困难,而男生组早就得出结论,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
不仅在课堂上,在我们的考试中,男女生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从以上图标数据为例,可以看出,刚开始学习科学时,男女生的成绩差异基本没有,男生不比女生更具优势。随着学习的深入,到了六年级,男生的科学平均成绩比女生要强一些,但差距并不是特别明显。从多次成绩看,男生的优秀率略高于女生,但女生的及格率普遍比男生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由于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很多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来完成。从本质上讲,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全过程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才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关键。而在科学探究能力中女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信息整理、分析能力都和男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会影响部分女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
据此我们对学校男女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研究内容开展了男女生科学学业成绩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
样本的选取:五年级学生,其中参加调查的男生共84人,女生共48人。
调查材料: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成绩,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生探究性学习评价成绩。探究性学习成绩的评分满分为10分。
调查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的科学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0.330,p=0.742>0.05),男生的成绩略高于女生成绩,即男生女生在科学学业成绩上差异不明显。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t=-

4.549,p=0.000<0.001),男生成绩明显高于女生成绩。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男女生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概括归纳能力男生优于女生,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男生常常能抓住主要的实质性问题,而女生则拘泥于小节。在科学实验方面,到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男生动手的能力和愿望都比较强,他们往往能利用身边的工具、实验器材去解决问题,而女生却常常一筹莫展,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观察能力方面,女生相对于男生要认真仔细;记忆能力,女生的短时、机械记忆比男生好得多,但长时间的或带理解性的记忆则男生超过女生。由此可见,学习科学所需的主要几种能力中,男女学生各有千秋。
调查结果也与男生在学习中不爱死记硬背,爱钻牛角尖,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女生记忆准确但理解不深等现象比较符合。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第一,性别意识。本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E·L·Thorndike)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言表达,短时记忆方面优于男性;而男性在空间知觉——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实验的观察、推理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则优于女性。美国科学家布莱克(Robert R.Blake、1993)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9岁的男孩和女孩所掌握的科学知识(除物质科学以外)的程度几乎相同,但到了13岁,男女生在科学学习中已经出现了明显差距。该调查发现,女孩在与科学有关方面的经历(包括课外与课内)大大少于同龄男孩的类似体验。在实验操作上,男生的动手愿望和能力都要强于女生,他们能较好地利用已有的条件去解决问题,而女生往往缩手缩脚,期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第二,社会角色。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男女在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倾向。女性被定义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妇女在教育孩子时就会有一些思维的定式。传统上都认为女生在学习数学、科学这一类课程时会有困难,认为她们并不擅长。而女生好像也很少会在科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潜意识里不喜欢这门课程。
第三,教育因素。我们教师也是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男生更擅长理科学习。对于男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更积极、参与度更高也就司空见惯,相对于女生的不活跃也觉得是正常现象。因此,几年的科学学习后,男女生在学习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针对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我们提出了如下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堂结构,在课堂中提高实验技能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女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以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的,而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该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女生一旦有了能动性,就能增强求知欲,发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从而在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科学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寻求从“有趣”到“乐趣”再到“情趣”,以保证女生稳定而持久的自主实验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女生学习内驱力的过程,女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些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她们,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从女生的好奇心促使发展成为乐趣,使她们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更强。如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教学《声音的变化》一课,教师出示平常实验课中常见的试管,让女生通过敲击或者吹试管体会到不同的音高,进而制作一个吸管琴,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她们探索声音高低强弱的兴趣,通过实验不知不觉中步人实验的世界,情趣得到升华,内驱力得到增强,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2)评价表扬,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对评价机制的改变也会影响女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女生的评价与表扬不局限于某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还要适时地表扬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评价上适当倾向于善于听、乐于动手的女生,在课后发一些表扬卡、表扬信时,都应该给实验能力强的女生一席之地。
(3)增强感染力,激发兴趣。一个学生对一门课有没有兴趣,有时还取决于一个教师自身的感染力。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兴趣。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音乐、把科学的小游戏引入课堂等,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
2. 有效分组,提高参与度。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实验探究,科学课的合作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一是受器材数量限制,不可能每次实验每个实验器材都人手一份,再者这也是实验过程的需要,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能大大超过个人学习之和。
在科学课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在课堂上也很积极,而小部分女生在小组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角色,大多数时间都在倾听、观察、记录。因此,适当调整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把小组的四人按不同的要求分类,即: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和操作员。明确不同人员的分工,每隔一个月就轮换一次,让每个女生对所有的角色都有体验的机会,让动手能力较差的女生在承担动手操作的工作时,提高动手的能力,体会到动手的乐趣。
在开学初的分组时,就注重每个小组的均衡性,把一些实验动手能力不够的女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中,选派组长和她们结对,在平时课堂中主要关注提醒她们要参与到科学学习的每个活动,激发她们的参与热情与兴趣。同时,教师对这些分组中的女生进行对比观察,找到适合于每班女生的分组方式。
3. 明确任务,提升能力。给予每个女生明确的个人任务,从简单易行的开始,如整理实验工具,保管实验器材等,逐渐让她们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小组中简单的发言,班中的交流汇报。让她们体会到每个角色的责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锻炼。如:四年级《溶解》单元分为以下7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是怎样溶解物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的快和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在学习第一课时,可以让这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女生从准备实验工具开始,在活动中要求她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习兴趣。在第二课时让她们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描述,注重让她们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第三课时让她们在小组中进行简单的发言,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在第四课时让她们尝试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注重让她们在实验动手过程中对实验技能和习惯的培养。 通过每一课中不同学习任务的分配,让女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4. 关注个体,注重指导。每个班中都有部分在科学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女生,因此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科学实验给她们进行面对面的单独指导,通过教师手把手的指导,让她们完成实验,增强她们的信心。
由于不同女生的特点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学习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要想让每个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课堂中有所收获,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困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对不同能力的女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要求,激励她们不断地进步。

二、降低问题难度,提高信息整理、分析能力

1. 展示课外知识。在教学中,对百科知识感兴趣的往往是男生居多。要想缩小这方面差异,就应让女生乐于去读书,并学有所得。可以给女生推荐书目,让她们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摘录,并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对所查阅资料不停地争论,不停地解释,丰富课外知识的积累,这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在活动内容的编排上,选取女生喜欢的实践项目,让她们在活动中有知识的获得和补充,让每一次活动成为新的挑战,成为创新的机会和动力。活动不同,指导也是不同的。如对科技小论文的指导,首先是指导女生根据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可以把自己的发现结论作为题目,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问题作为题目。其次是给女生讲清文章的结构,如先提出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问题,接着详细阐述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和研究的步骤,然后写下研究的结果,最后再整理成文。当然在具体的过程中,指导还是因人而宜,因文而宜的。利用丰富多样的科技活动给女生提供发展平台,引导学生提升课外探究兴趣和水平。
2. 利用直观手段建立模型。大多数人都是视觉学习者,女生尤为明显。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助于视觉思维的特定活动和教学策略。在科学课中使用模型对大多数人而言都很熟悉。模型是视觉的或认知的代表,它包括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基本要素。模型本身并不是一种探究的形式,而是他人进行探究的产品,形成模型才是探究的形式。一个模型产生活动的例子能帮助人们弄清这种特殊的探究形式和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源于: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视觉思维。例如,在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中,数字对于女生而言,总显得较为抽象,而通过模型将9米长的消化道直观地再现,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知道要好好地保护它。
3. 适当点拨、层层推进。学会思考、发展思维是科学课的重要目标。如果在课堂上我们能秉持“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时候,在教学中,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铺平“探究活动”的路,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过程是教师预设的过程,学生充其量是“验证教师讲的结论”的一个工具,活动是热热闹闹,却缺乏思维的深度。女生的思维不能深入,与教师的引导也有密切关系。例如教学《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当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杯底还有一些沉淀。教师提问:杯底的物质还是小苏打吗?女生并不能完全确定,当女生对科学探究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出现困难时,应给予帮助。可以先找相同和不同,跟原来的小苏打相比有什么不同,并追求全体学生的发现,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只有提高女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促使她们有效地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锤炼其意志,培养其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