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汉英汉拟声词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4440 浏览:158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汉语和英语的拟声词都很丰富,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用得十分普遍。拟声词经常出现语义转移,段义指与该声音相联系的各种事物。在这里将它分为几类:一是名词性转义,又可分为转指发生体和转指其他相关事物。二是动词性转义,这种用法并不多见,但也有转义现象,而且内涵较为丰富。三是形容词性转义。四是副词性转义,这种形式更为少见,但也有极少数的拟声词存在这种情况。五是修辞性转义。还有第六是成语中的拟声词转义。
关键词:英汉;拟声词;名词性转义;动词性转义;形容词性转义
1003-2851(2013)-09-0114-02
拟声词是摹仿事物或动物的声音而构成的词,主要用以指称各种自然声音;此外,拟声词还经常出现语义转移,转指与该声音相联系的各种事物。拟声词是比较简单,原始的构成法,在英语和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名词性转义

这里的名词性转义指的是拟声词由指称自然声音转指与该声音相关的事物,用作名词,大致分为两类。
1.转指发声体。拟声词由指称声音转称发声体,实际上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联想把两个朴素关联的事物联想到一起。英语和汉语中不少动物的名词都是按照这种联想方式来命名的。例如wekoo和“布谷”。Mew一词指称“海鸥”,也是模仿它的鸣声而创造出来的。英语拟声词cricket(蟋蟀)源自古法语,在古汉语中称蟋蟀为“趋趋”,就如现代汉语称“蛐蛐”一样,都由拟声而来。汉语“蝉”又称知了,因蝉鸣声像“知了”而得名。“蛙”“蝈蝈”等也是按照摹声法来造词的。当然,这些词有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演变,现在看来可能已经不像拟声词。例如汉字“牛”,古音读“牟”,原为牛叫声。现在一读当然不像,只好用另一表示牛的叫声的“哞”字。又如汉字“猫”在古代读[mau]已经不太像猫叫了。现在我们称猫叫为“咪喵”,英语拟声词为miaow,代替了[mau],可是这些词也是由拟声词转变过来的。
2.拟声词除了转指发声体,还可以转指其他各种相关事物。首先是转指声音引出的结果,例如crack由爆裂的声音转指“裂缝”,bubble由冒水泡或气泡的声音转指“水泡”或“气泡”,splash由溅水的声音转指碰出的“肿声”,等等。再则,拟声词还可以转指声音所伴随的事件。例如汉语“呼噜”可用作名词,转指“鼾”,说“打呼噜。”又如英语tattoo原为军队归营的号声或鼓声,在英国英语中也可职称作为娱乐活动的夜间野外军事演习伴有号声或鼓声。拟声词是表声音的,但hush却用来表示“寂静”或“沉默”,因为hush作为汉词,是暗示人家别出声的“嘘”。拟声词还可用来指声音发生的地点,如dump原是倾倒东西时“砰”的一声,也指衣物堆放处或垃圾倾倒处。汉语用“梆子”还可以转指“梆子戏”或“梆子腔”,声音与指称对象的关系又进了一步。拟声词转指相关事物有的十分不明确,例如英语词gangoyk(建筑物檐口上的装饰性滴水嘴)竟与gargle(漱口时的咕噜声)同源,都来自法语,源自希腊语的拟声词。又如法语词coquelicot是个花名,即汉语的“虞美人”,因为这种花的颜色红的像公鸡的鸡冠。它原是模仿公鸡的啼叫声,先指公鸡本身,喻指虞美人。在词的发展变化中,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消亡了,而第二个意义却保留了下来。由此可见,拟声词不仅模仿自然声音,在一定背景下还可以引发有关的联想,形成新词。

二、动词性转义

拟声词用作动词,也经常可以见到各种语义转移。虽然汉语拟声词用作动词的并不多,但也有转义现象。古汉语称诸侯“死”曰“薨”,《释名·释丧制》云:“薨坏之声也”,也就是说,诸侯之死就像“房子坍塌发出颠坏之声而令人震惊”,当然这里用的是比喻。现代拟声词的动词性转义,有的跟拟声词的原义还有密切联系,例如“嘘”转指“发出‘嘘’的声音来制止或驱逐”;“大家把他嘘下去了。”有的跟拟声词的原义之间的联系已经松懈,例如“轰”转指“赶”,说“把他轰下去”,原义尚依稀可见;但说“他扬着鞭子轰牲口”这“轰”的声音则荡然无存。
英语拟声词的这类动词性转义,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可以是不及物的或及物的,搭配能力和表现能力很强。以crack为例:
(1)The whip cracked as the wagon master started the horses(roader’s Degest Family Word Finder)
马车夫赶马上路时,鞭子劈劈响。
(2)The plate craked when I dropped it.
我把盘子掉在地上,哗啦一声破了。

三、形容词性转义

英语拟声词通过构形变化可变形容词,其中有的也出现语义转移,例如crack原为“爆裂声”,而其形容词crackly除了表示“发出爆裂声的”,还表示“松脆的”或“易碎的”;又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如crash原为“撞击声”,而其形容词crashing除了表示“发出撞击声的”,在口语中还表示“完全地”“极度的”。
汉语中的拟声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形容词特征,如可以跟“的”字结合作定语,而且有时也可见到语义转移,不过仍然多以复合词出现,例如“响当当”比喻“出色、过硬或有名气”;“呱呱叫”形容“极好”;“黑咕隆咚”用来形容很黑暗,其中一连用了三个拟声词,但已跟声音毫不相关,描述的是视觉感受。

四、副词性转义

少数拟声词还可以转义用作副词,例如英语中的bang砰的一声转为“突然地”;
The lights went out bang in the middle of the perfirmanle.
演出过程中灯光突然灭了。
汉语中表示突然的“霍地”“霍然”,其中“霍”字原来也是象声字,《说文》作“霍”解云: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霍然。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了叠音象声词“霍霍”,如“磨刀霍霍”。

五、修辞性转义

英语拟声词相对丰富,使用频率也比汉语高,但汉语拟声词常用作比喻。不过,这种比喻用法并非名词性的,而是形容词性的,在汉语中通常作状语修饰动词,用于一些抽象事物或者实际上没有声音的场合,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如说:“心里扑通一怔”或者“脸唰的红了起来”,汉语拟声词的这种比喻用法就不可能直译成英语,而应分别译作to be seized with terror和to blush all of a sudden.汉语拟声词的这类比喻用法比起英语来得很具特色的。

六、成语中的拟声词转义

拟声词在成语中也时而起着重要的语义功能。如汉语成语“哄堂大笑”“轰雷贯耳”“哼哈二将”“哼儿哈儿”“呱呱坠地”“牙牙学语”“书声琅琅”等等,都离不开拟声词;有的成语中的拟声词还出现比喻性语义转移,如“铁骨铮铮”“铮铮悦耳”中的“铮铮”,显然早已不是金属的撞击声了。
拟声,不仅是一种构词法,还是一种修辞手段。汉语和英语的拟声词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汉语的拟声词多半带有形容词性质,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但英语中的拟声词多半属于动词或名词,往往在句中作谓语、主语和宾语。用作名词,拟声语可转指发声体与其他相关事物等。
我们在运用拟声词的时候,也要使用得当,大方得体,真正起到加深印象,增强对事物生动、细致的描绘效果。
参考文献
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Hancock,O.H.1987,Reading Skills for College Students.Prentice-Hall.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