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地理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03 点赞:24969 浏览:1100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地理教学;学生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章丘市作为山东省的课改实验区,全面参与了本次课改。作为一名一线地理教师,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了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

1. 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承走向创新。
在七年级“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画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很显然,要完成这样一幅图,必然要牵涉到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对于这样一个知识点,学生是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深刻体验得来的。如把教学楼画在平面图上,必须缩小,这就是比例尺的本质。怎样缩小才合适,又牵涉到比例尺的选择问题。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彼此之间也能密切配合,在合作的氛围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又如“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如果在以往,多半是教师收集各种图片资料,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仍然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但所获取的过程是自己收集或者和同学交流,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主探究过程。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

2.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输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比如我在讲“海陆的变迁”时,需要学生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学习“人类居住地”时,需要收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聚落”类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都能展示特别丰富详实的资料,甚至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缺乏的。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使师生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达到这种交往互动,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要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才能受到很多启发,对学生也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3. 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比如“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学生必须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从章丘到济南,想去趵突泉公园游玩,根据济南市交通旅游图,该如何选择公交线路呢?这和学生生活结合的特别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特别的高。
在讲授“天气和气候”时,特别强调气温、降水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如通过“阴雨连绵一个月”、“连续两个月没下雨”、“某城市突下了一场大雪”等情况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强度降水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地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教师我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生长。
收稿日期:2013-08-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