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阅读教学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9050 浏览:336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阅读学理论,结合语文教育实践,提出了优化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开展审美教育的最重要要途经。曾祥芹先生在《阅读学新论》一书中提出:“阅读是批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对初中语文课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众多语文教师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以生为本,更新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讲解为基本活动模式,以课文结论和传授为基本内容的陈旧的阅读教学仍充斥着教坛,这使得课堂缺乏和人本意识,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探究需求。新的教育理念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求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才能学得灵活。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时,由雕塑艺术入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说出雕塑的种类,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雕塑艺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这堂课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扁鹊见蔡桓公》等,可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演,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察人物的音容笑貌,体会其思想感情。这样的课,学生有了独立阅读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觉得这样学得轻松、学得有趣,而且印象特深。所以教师应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加强诵读,重视积累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它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充分自主、多元感受(口、眼、耳、脑、手并用)、逐渐领悟、不断内化。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读书是为了“见义”,而今人却仅仅是为了考试填空。曾几何时,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诵读不再多,近几年,为扭转传统教学上学生被动的局面,课堂上比较流行“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欣赏”,而忽视了诵读。学生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不甚清楚,其效果显然不佳,阅读教学需要诵读。诵读,方才能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音韵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读多了,文章的内容熟悉了,有助于理解、记忆,语感也得到培养。学生在一遍遍地诵读中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味道、感觉。在诵读中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加强诵读,给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独立探求知识的机会,不仅能扎扎实实地积累语言,而且在思想上可以受到感染。
语文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充足的语文积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为了让学生多积累知识,教师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积累方式,比如,课前三分钟成语积累、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天读报、每日名句欣赏、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等形式。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三、整体感知,重视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要求加强学生的感悟培育。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阅读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具有丰富性,它的直接使用者是人,离开了人,语言就是凝固化的无生命的代码。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好的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的人文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
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强调把语言看作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化“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话”;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阅读教育。

四、课外阅读,深化升华

语文的学习往往入门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刘国正先生说:“课内与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为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古人说得好:“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可以从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使用等方面加以指导。
首先,阅读计划的制订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明确、实效、循序渐进。其次,阅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制作剪报等。良好习惯的习得,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不懈地实践。再者,阅读材料的选择,讲究经典与时尚并重。因为选择书目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应力荐一些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同时也应该关注目前的时尚文化,如,严凌君等作家的作品、韩寒的《零下一度》等。最后,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除了一般的朗读法、速读法、跳读法、泛读法、精读法等之外,最重要的应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成为研究型读者,虽然万事开头难,但是这对于他们发展自己终身阅读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时代需要创新精神,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五、深入挖掘,教学创新

1.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教师应尽力撤去定格好的条条框框,进可能鼓励学生再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
2.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就是亮点。我们应该重视锤炼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挖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处悟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3.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处进行大胆想象。文章空白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与再创造的空间,学生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教学《孔乙己》后,我要求学生充分想象孔乙己的结局,学生提出了种种创新的思路。
4.引导学生对文章微瑕处进行大胆质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应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本领,这是创新必备的品质。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时方是长进。”这“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就是一个细读深思的过程,也就是读书长进,阅读能力提高,知识逐渐丰富的过程。
阅读教学需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使创新教育之花开得鲜、开得艳,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曾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中学语文教学参与,2001(12).
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中学语文教学参与,2001(06).
[3]钱梦龙.导读:步摆脱学生的过程.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02).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赖村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