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诵读经典诵读“国学”性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8785 浏览:132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圣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我们诵读浸润,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将会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有深度和宽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语文课堂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现就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影响说说我所感受到的“国学”性。

一、 读经典,厚德固国本

《大学》曰:“德者,本也。”“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所以,要国本牢固,必须从孩子的道德教育抓起,要让学生学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和“孝”等等。
而现今的小学生,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如今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孩子们受到电视、网络中暴力、等低级快餐文化的污染,导致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日趋下降,自私自利,道德修养差等问题频频出现。
国学经典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优秀的思想、道德、情感和审美智慧,如:《论语·里仁》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中的孝敬父母;《荀子·劝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持之以恒;《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行世处事的准则;还有“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的处世原则;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定立场等等。这些警世名言,或是一种规范,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种品质,学生在观赏、诵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效果。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孩子们从小接触国学经典,既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又陶冶了情操。

二、读经典,强语浓学风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国学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百家姓》《千字文》《易经》《论语》《菜根谭》等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国学经典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国学不仅有经典的思想、经典的故事,尤其是有经典的语言,它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诵读经典,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及对语言文字规律的认识,而且使学生背诵课文显得更加轻松,对课文中的古诗、古文的理解与记忆有直接好处,对自己的写作帮助较大。对于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有的可直接引用语句为文章添色,有的则可学习古文的描写方法,借鉴其思想内容。如学《坐井观天》成语时,孩子们出人意料地用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诵读经典,还可以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不但能使孩子身上焕发生机,心灵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同时也让他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读书是从业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诵读经典有助孩子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它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诵读经典,能让“国学”浸润孩子的童年,让孩子一生受用不尽。(作者单位: 江源于:论文发表网www.618jyw.com
西省修水县义宁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