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解读与想象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24817 浏览:1169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大体而言,人类教育的历史昭示出一个基本文化事实,即无论是民间文化教育,还是公立教育系统都很重视“诗教”的特殊地位。“诗教”被以为|教育论文网|是“修习”本民族语言的最好方式。纵观20世纪,初期的新诗与语文教育同处于“现代性”的发生中,两者在自身不断调整和变化之时,发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新诗为新型语文教材提供了新的选文,新诗以一种不同于古诗的全新面貌出现在语文教材中,逐步改变了学生的诗歌阅读习惯和诗歌观念。另一方面,语文教育为新诗提供制度保障,在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考试等现代教育手段下,新诗作品被“经典化”,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新诗作为20世纪中文诗歌的代表,这一情势已然确立。要确立其地位,必须培养一个能够接受和欣赏此新书写形式的读者群。导言部分设定了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对论文的突破和创新之处略加说明,并对一些概念加以界定。第一章主要探讨诗教的终结和新诗的进入教材这一诗歌历史变革。晚清民国初期语文教育改革,改变了人们关于“诗歌”的传统观念。从新诗被纳入教材起,教育就介入了它的生长环节和过程和传播过程,并在阅读、接受等方面构成了一种相互影响。它们通过塑造人的观念而终极化为人的潜意识进而转换成一种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又会反过来对诗歌教育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第二章主要讨论语文教材的新诗选篇。新诗和语文教育之所以能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根本原因在于两者都有效地介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第三章从新诗教育的读写依据入手,来探讨语文教育中的诗歌阐释系统诗歌知识短文、注释作业设计、诗歌读写考察。理念的局限导致语文教育对新诗文体熟悉和读解方式的缺失。第四章新诗教育的主体向度。诗歌在教育视阈下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的展开,这一章主要讲特殊读者的类型:教师与学生;重新构建有效的诗歌读写思维,新诗如何使“诗教回归”成为可能。第五章论述语文教育与形成新诗“经典”的作用。不仅研究学生是怎样阅读、理解新诗的,而且要考察新诗作品在学生群体中是怎样被接受和再阐释的,新诗作品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塑造阅读主体的。新诗的教学包括考试制度、诗歌短文知识、课后作业的设计方式等等,使新诗转化为一种“知识”,固定了学生对新诗的“印象”,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民族审美趣味和言说方式。本章以一篇新诗《天上的市井|教育论文网|》为例,深入剖析其被“经典化”过程中各种气力|教学论文范文|的影响。余论反思了语文教育对新诗的作用,以及通过两者关系的历史性考察,思考对当代新诗教育有哪些鉴戒之处。【关键词】:新诗语文教育经典化意识形态
【论文提纲】:摘要4-5Abstract5-7绪论7-15一7-8二8-10三10-12四12-15第一章新诗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身份认定15-34第一节诗歌与人生:传统诗教的意义15-18第二节课程的规范:诗歌教育秩序18-23第三节诗意的载体:新诗课堂教学23-34第二章新诗教育的阅读文本34-73第一节进入与传播:口语文教材新诗选篇34-45第二节时代的映像:建国后教材新诗选篇45-62第三节隔岸的诗意:台港语文教材新诗选篇62-73第三章新诗教育的解读依据73-90第一节理论来源:诗歌知识短文73-78第二节结构分析:注释作业设计78-81第三节实践指导:诗歌读写考察81-90第四章新诗教育的主体向度90-108第一节读者的类型:教师与学生90-96第二节批判与重建:有效的诗歌解读96-102第三节从读者到诗歌之外:诗教如何成为可能102-108第五章新诗教育与新诗“经典”108-130第一节语文教育的诗歌视闭:叶圣陶的诗歌教育理念108-112第二节文体意识和课堂接受:《再别康桥》的经典化112-120第三节经典文本形成与反思:以《天上的市井|教育论文网|》为例120-130余论130-132附录132-136参考书目136-140后记14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