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探究巧设悬念探究课堂兴趣工作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5659 浏览:1825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悬念设置是实现这一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三个环节中巧设悬念,营造一个轻松、和谐、互动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变成乐堂。

一、 课前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 导入得法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可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实例等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时,再设计悬念,切入课题。
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我感受很深,我在课前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全章内容,看报纸、查书刊,正当不知如何导入新课时,突然来了灵感:为什么不从讲故事入手呢?于是我带着“棋盘上的学问”走进了课堂,故事大概:古时候,希腊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为了感激他,答应满足这个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然后放八粒、十六粒……,一直到第六十四格。“你真傻,就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米!”故事讲到这,我问学生:你认为国王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我笑答:“学完本节内容相信同学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运用故事创设情境课题,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和渴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
其实,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具演示、问题呈现、习题导入等方法,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来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教学将在学生强烈探求新知的目光下顺利进行。

二、课中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1、巧设悬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和分散教学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设置悬念,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师生讨论来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为突破添辅助线这个教学难点,我设置问题情境:图1中L1∥L2,把图1中L1绕点A旋转,与L2相交得图2。
问一:在图1中 ∠1+∠2等于多少度?
图2中,∠1+∠2还等于这个度数吗?
问二:在图2中,与图1中的 ∠1+∠2相比,减少了哪 个角?这个角变到哪里去了?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通过演示画形的变化,以及“平行线性质”的知识,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所需的辅助线--“平行线”已呼之欲出。这一悬念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知识。

2、巧设悬念,突破知识误区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错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针对有些学生常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设置如下问题: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3m2x+(m2+3m-4)=0有一根为0,求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m的值。学生由m2+3m-4=0,直接解得:m1=-4;m2=1。我不急于指出错误,出示预先准备的另一问题:(其它条件不变)方程改为x2+3m2x+(m2+3m-4)=0,学生解得:m1=-4;m2=1。此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方程的异同点,学生在比较中产生思维冲突,在质疑中找到致错原因,在辨析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误区,培养学生全面思考、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良好习惯。

3、巧设悬念,突破典型范例

讲授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利用例题向学生展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教师经常编制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典型范例,揭示规律,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深化、递进。
例(如图1):已知直线MA∥NB,点P在MA、NB之间,求证:∠APB=∠MAP+∠NBP。学生解完题享受到成功喜悦的时候,逐次改变题中条件。
问1:点P在MA和NB之外,此时会有什么结果呢?
问2:如果在MA和NB之间有两个点P

1、P2,此时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通过改变课本习题的条件,得到一些新题,一题多用,一题带面,充分发挥了课本习题的教学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探索机会,实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三、课尾巧设悬念,延续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又是后续学习基础和准备。结课时,有意设计带有启发性的疑问,制造悬念,创设回味无穷的“尾声”,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下堂课的探究学习作好准备。
例如,学完幂的乘方后,接着要学积的乘方,结课时,我问:谁能口算出[()10]100×(210)100的值?生疑:计算量这么大!能口算出来吗?这个悬念设置,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又如在学完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后,我信手抛出{3x-2y=3 3x+2y=5让学生练习,一边巡视一边用加减法口算出方程组的解,学生很惊疑,咦!老师是怎么解的,解得这么快!面对学生们狐疑的目光,我笑说,“欲知老师的快速解法,且听下节课分解”。这种悬念设置,会使学生课后自钻自学的同时,渴求下节课的到来,并弄个“水落石出”。
悬念,文学称之为“卖关子”,它能产生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教师在课始、课中、课尾这三个环节中创设教学悬念,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究,师生共同构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