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合作找准合作点,精心设计活动,提高合作效益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10393 浏览:366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尝试解决学习的重难点,通过汇报展示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广度,通过自我管理和互相约束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协作能力。不少学校在小组合作教学方面做过许多探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笔者发现小组合作教学的课堂经常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是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理想。这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出现以上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没有确定恰当的合作点,不知道“合作什么”和“为什么合作”;二是缺乏有意义的合作平台,不知道“怎样合作”。
下面,笔者结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一、找准合作点,提升小组合作的精度

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疑难问题。这就要求在小组合作之前,先要发现“疑难问题”,找准合作点,确定“合作什么”,才能为小组合作定向奠基,使小组合作聚焦于“合作点”,避免小组合作漫无边际,白白地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一)在自主学习中生成合作点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作为基础,而个性化阅读和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会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效果。
在尝试小组合作教学以后,笔者在文言文教学的“理解文意”教学环节中,一般不再领着学生逐字逐句翻译全文。而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去疏通文意,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或者不会翻译的句子,就用符号标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才交由老师组织全班合作解决。这样,课堂教学的着力点集中在学生学习的障碍处,避免面面俱到,既把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交还给学生去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示分享,又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训练时,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如果这些错误具有普遍性、典型性,那么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极好资源,自然也是重要的合作点。

(二)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合作点

合作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生成,但并不能一味强调生成。完全依靠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课堂教学的节奏必然混乱,教学流程难免拖沓,极易导致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效益必将降低。教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学情,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也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益的关键因素。
在《饮酒(其五)》的教学中,为了探明这首诗的主旨,我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去朗读和品析:

1.找出诗中一组很常见、很普通的反义词。

2.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此时此地他的生活中“有”什么?“无”什么?

3.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他的心中“有”什么?“无”什么?

显然,这三个问题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很容易发现诗中“有”和“无”这一组反义词,找出诗中所呈现的诗人生活中的“有”和“无”也并不难。前面的这两个问题基本上可以由学生个体解决,不需要借助小组的力量,没有合作的价值和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无需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究。但是,要准确、全面领会这首诗中陶渊明心中的“有”和“无”就不容易。要读懂陶渊明心中的“有”和“无”,需要学生分析陶渊明生活中的“有”和“无”,如“车马”、“菊”、“飞鸟”等重要意象,甚至有必要要联系《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五)》、《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的其它作品来做整体把握,或知人论世。毫无疑问,第三问是教学难点。如果能顺利解决第三问,那么学生自然就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重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自然就是小组合作的焦点。抓住这个焦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着力“重锤”,则省时高效。

二、精心设计活动,提高小组合作的效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3]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与组织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在《行路难》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分析意象,感受诗人怀才不遇后苦闷、迷茫的心情,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的积极人生态度”,安排两个主要教学环节:一是自由朗读明大意;二是精细品读悟诗情。其中,第二个环节“精细品读悟诗情”是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领悟”呢?我设计出两个学习活动,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批注。具体步骤如下:

1.自主分析:找出并分析诗中的意象(物、景、事件、动作),在文中空白处用铅笔批注。

2.组内交流:讨论交流,在组内选出三个最精彩的分析,并写在小黑板上,用于展示。

3.组间互动:各小组自由点评或者质疑其他组的 “最精彩的分析”。

(二)绘图。具体步骤如下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1.教师示例:——平静

2.小组讨论、绘图:寻觅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的轨迹,用简约的线条在小黑板上绘出诗人的心路图,并用文字简要说明。
3.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小组所绘“心路图”,并解释为什么这样画图。其他组的同学质疑和点评。
“批注”和“绘图”为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搭建支架。借助批注,学生深入钻研文本,直接与文本“对话”,走近作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渐感受和领悟诗人李白怀才不遇后苦闷、迷茫的心情,体会诗人执着追求、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对人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批注过程中,学生还掌握通过寻找和分析意象,最终感悟诗情的赏析方法,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绘图,是在批注细读基础上,对作者情感认识的升华。如果第一个活动“批注”倾向于“点”的话,那么第二个活动“绘图”则更关注“线”。通过绘图,学生重新整体研读诗歌,把诗人潜游在文字中的跌宕起伏的复杂情感线脉扯出来,这比批注细读站得更高。
在这两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建构自己的理解”提供明确的方向、方法和具体示例,但没有代替学生阅读和分析,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这两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意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手法,而且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形“言传”出来。
要设计出好的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益,除了考虑诸如“批注”、“绘图”等活动形式外,还需要考虑活动目标、活动数量、活动规则和活动组织等因素。活动目标恰当,可以为小组合作准确导向。合适的活动数量,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也很重要。“主活动”一般不宜超过三个,数量太多,合作容易停留在表面,有宽度没深度。活动规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某种“契约”,就如“润滑剂”,能使活动更顺畅。
参考文献: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祝小波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球初级中学 52832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