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取舍善于选择试述敢于取舍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16010 浏览:700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其含义即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的甚至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对教材处理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很多,但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取舍、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都是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的主观随意性而将语文教学目标、语文知识还有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的现象很多,为避免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目标不明,作用不大的教学活动,产生的非语文与泛语文倾向,在教学文本中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基本都是以文本体裁特点编排教学单元的,不同文本都具有该体裁的相似点。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但在教学中如果过于注重模式或程序往往就会忽视文体特点的现象。例如诗歌教学中,有的不重视语言的诠释,过分强调整体教学,直接进入情感或意境,艺术手法的鉴赏,从而陷入脱离文本的空泛之境。有的无视整体意境,把字、词、句、篇机械割裂,孤立静止推究文意词源。教学内容若缺失了具体阐释,就失去了依托,教学目标实现难免会成为一句空话。袁行霈先生说过,“从语言入手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到意境,复而臻于风格。品味到风格,就达到对诗人总体的把握”。我们可以这样说,诗歌教学中,语言是起点,意象是核心,思想感情是教学的终点。抓住了诗歌的特点,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才能避免教学中的旁逸斜出。
有一《乡愁》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接着引导理清全诗的思路,明确各段大意,随后研读课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最后要求学生讨论探究诗歌主题。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完整,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但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忽视了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语言品味,意境如何营造都难以落实。探究主题的活动,从学情、学时和拓展阅读的课型看,也都是难以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流于作者介绍、整体把握,逐层分析,最后归纳的模式,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从诗歌特质出发,让学生有意识地从语言入手,品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些意象,感受这些意象如何营造忧愁的意境,体现诗人感伤的情感,更能体会到诗歌寄寓了诗人的乡关之思。《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又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清晰的时间流程组合成一曲吐不尽的“乡愁”,极其凝炼地概括了诗人独特的却又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体验,包容了无数无家可归的海外游子不尽的思乡之情。从语言——意象——意境——风格——情感这样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更能体现诗歌的特点,更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立足文本,尊重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教材的使用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不可能更没有必要全部都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以说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个个语文“例子”的分析、研究,使学生了解种种语文现象,认识种种语文本质,熟练种种语文技能。“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筛选,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老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课标的这一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筛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有太多的教学设计往往忽视“这一个”的文本特性,过多关注了这类文本的共性,陷入了固有的模式来确定“教学内容”的误区。语文“教学内容”都有其确定性,这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
比如,《傅雷家书》一课,这封家书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苦闷时写的,安慰傅聪,开导傅聪,从而使傅聪走出消沉苦闷的泥沼是该信的写作意图。信中的说理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否仅让学生从这封信中学到遇到挫折时要平衡心态、坚强面对的“理”呢?仔细研读文本,发现傅雷说理的方式,以及在信中表达的安慰、鼓励、信任、提醒,这些“情”的因素也是傅聪摆脱消沉苦闷的一剂良药。因此,教学内容中除了让学生了解“父亲”说了什么“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独特的说理方式及折射出的苦心孤诣的父爱。所以,教学内容可确定为:①知内容,理解面对人生挫折时要平衡心态、坚强面对的道理。②品语言,感受傅雷在信中传递的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之情。重点也就是这两个,除此之外,什么段落切分,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大可舍弃不教,可以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因为这些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立足文本,尊重文本的核心价值,文本的世界才能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能得以显现,才能让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提出:“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生动活泼局面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要立足文本,尊重文本的核心价值,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选择、取舍,给学生留下自学、探究的空间,不要嚼烂了喂学生,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基于学情,选好教学的关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言语思维和语文能力都有不同的特点,最大的现实也在于每个人的语文知识层面不同,对语文课的需求也就不相同了。这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满足学生对文本兴趣、困惑的内容,对文本学习特定内容的需要,做到合宜。余映潮老师说,“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和优化,就必须着眼于精选”,“教材处理的关键是选点”。选点,就教材来说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就学生来说就是重点和难点,就是学生学习的需求。
叶老曾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模仿力都较强,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在课堂设置多种多样的情景,营造生动、充满乐趣的氛围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如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当学生聆听到邓丽君柔美的声音,看到美不胜收的画面中又有一份凄凉悲伤的情感时,学生在赞叹不已之时已有了一种蠢蠢欲动的表现欲了,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一些同学深情地朗诵起来,课堂已成为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了。兴趣有了,学习起来也就积极了。又如在讲《三峡》一课时,播放有关三峡的记录片如《话说长江》,让学生感受到三峡雄奇壮丽的景色,又在解说员的解说中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的险、三峡的奇、三峡的峻等特点,学生无不发出赞叹之声。这时,老师引入课文:“作者郦道元又是怎样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的?”这样,对比进行教学,由直观的感性认知引入到理性的感知认识,选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如果能够基于学情,选择教学的关键点,就有利于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就能深刻理解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学内容的确定,涉及的因素尽管很多,但关键在于老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教学设计能体现文体特点、文本核心价值,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选择,大胆取舍,这样才能做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