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微技能研究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5168 浏览:118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这是数学教育目标现代演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张天孝).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的是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我将结合案例从“经历、内化、概括、迁移”四个过程中分别来阐述,希望能够通过经验积累技巧的运用来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基本活动经验;经历;内化;概括;迁移
有专家认为,“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认识”;也有专家认为,“数学活动经验,专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所获得的经验,以区别于广义的数学思维所获得的经验”;还有人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诸多的说法虽有差异,但其目标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的.
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大致需要经过“经历、内化、概括、迁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移”的过程.

一、经验在“经历中”获得

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也就是说,有经历,不一定有经验,没有经历,一定没有经验.
例如,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在教学中,学生不是要将这样的结论熟记于胸,而是需要建立在自己经验基础上的理解. 学生可能选择画图思考并说明比较大小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选择也是源于以往画图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经验在“内化中、概括中”获得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如学生学乘法口诀,如果只是死背口诀,学生费时费力,容易遗忘.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引导学生通过9与10之间的微妙关系,探寻出了几个9得数的特殊性,既“几个9相加的和比几十少几”的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在分析口诀的时候,我作了全面周详的考虑,纵向呈现口诀,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了各种不同的规律,接着我再把口诀中的积用数字的形式出示,学生马上又捕捉到更多不同的信息.
分析:由上述可以看出,提出数学活动经验为目标的根本意图还是强调教育的“过程性目标”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目标”. 因为“思想感悟与经验积累决定人的思维方法”,而思想感悟与经验积累是“悟出来的,想出来的,而不是教会的”.

三、经验在“迁移中”获得

数学新课程主张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探究性学习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再由外部生硬强加,而是由内部自主建构,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外显,他们有明确的将圆转化成已学图形的倾向.
“圆的面积”教学环节: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让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用“转化”的好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让学生尝试把圆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有的老师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活动经验一定是学生亲历所得. 亲历,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动手操作、板书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像“观察性经验”一类的替代性经验,让学生在观察、模仿、想象这些替代性经验中获得类似于亲临其境的实实在在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获得广泛的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张丹.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及其变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