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旨趣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前言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33703 浏览:156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生命教育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它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或理念,而且是涵盖了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幸福人生
1671-6124(2013)04-0030-07
自由和幸福是人类生活追求的永恒主题。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真义

1. 生命教育:关涉一切“有生之命”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而展开的教育。那么,我们这里所谈的“生命”应该指什么?如何理解生命教育中 “生命”的意蕴才能真正凸显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呢?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命”为中心,将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且认为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例如,中国古代的庄子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诗意地描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宋朝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民胞物与”思想。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天地就像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皆是我的伙伴,应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从古至今,每一个伟大的宗教也都教导人们要崇尚所有生物界的生命。例如,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提倡尊重生命,这里的生命就是指一切生物界的生命。在这方面,佛教提出无情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慈悲3个理念。可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有感觉苦乐能力的动物,再到有生命特征的所有存在物,是古老哲学思维的共生思想 [1 ]。
可以说,每种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的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生命都是处在一定时空之中的生命,都是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一定价值、一定意义的生命,人的生存要依赖其他生物。人类与其他生物有一种内在联盟,我们应该遵循“诺亚原则”来保证各种物种能够延续下去,从而实现自然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对其他物种采取过度、甚至暴殄天物,那么唇亡齿寒,我们所迎来的必将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所以,“生命”就应包括一切生物界的生命,即人之生命和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物、植物的生命。
我们在教育领域内谈“生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生命”就是“人之生命”。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状态,以呵护人之自然生命、完善人之社会生命、涵养人之精神生命为价值追求。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从“人之生命”的角度出发去看待生命教育,从而试图实现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不全面的、有失偏颇的。因为,在当今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教育领域当中,更不仅仅存在于人对人的关系当中。在现代工业文明与科技文明的推动下,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残杀各种动物,造成大多物种灭绝,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对于自然以及其他动物生命的忽视与践踏可谓是触目惊心。然而,整个宇宙循环的客观规律也在告诫我们,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物的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人类与人类之外的其他存在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 ]如今,人类的恶劣行为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埋下了隐患。例如,由于人类的过度垦伐,印度河流域半个世纪前还是个瓜果飘香然、五谷丰登之地,现在已有65万平方公里的茫茫沙漠;中国黄土高原,4 000多年前曾有4.8亿亩森林,而今,这里是一片秃山荒岭,风吼沙飞,完全没有了当年的繁茂景象 [3 ]。再如,由于人类对各种动物的无情宰杀,使得生物圈无法正常循环更替,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可以说,人类对待其他生命的行为,必将以后遗症的方式来影响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因为,捕杀动物与杀害他人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人对人的行为绝不会独自产生,它产生于人对一切生命的普遍行为。” [4 ]当今社会中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忽视,恐怕是人们总体生命价值观上的问题,教育中出现的异化生命的现象只是现代人对待生命的思维方式在教育中的反应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形而上学办法来面对教育中异化人之生命的现象。这样不仅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最终会使生命教育无法合理地实施。
史怀哲说:“过去那套只关心我们与其他人关系的价值系统是不完全的,所以会缺乏向善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这一观点,我们才能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个灵性的、人性的关系。” [4 ]敬畏的本意是敬重与畏惧,它包含着人对某种伟大而神秘的力量所产生的那种崇敬和谦卑感,敬畏生命的前提是对生命保持敏锐的感受性,是经常地体验、同情其他生命个体。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与关切,人把自己与世界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也就是说,敬畏生命作为一种学准则能够引导我们享受一种纯粹的生活。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可以有一种自豪感。一个人拥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感与自豪感,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着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这种生命情怀也正是生命教育要着力在每一个人心中唤醒和光大的。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应该将“大生命”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对所有生命的敏感,以慈悲的心肠和大爱境界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珍惜一切生命,从而热爱人类自身生命,体验生命之美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命教育呵护人之自然生命、完善人之社会生命、涵养人之精神生命的应有价值,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困境,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2. 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其对象是“不道德”或“缺乏道德”的,更确切地说,就是“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在这一假设中,其实是暗含了对人的不尊重与不信任。因而道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用不道德的动机去帮助别人变得道德。道德教育也就难以避免外在化、社会本位和成人中心。这样的道德教育强调外在规范,强调儿童对道德规范的绝对服从,为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甚至会采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如辱骂、体罚等等)。然而,“道德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人不是为了道德而存在”。建立在如此假设基础上的“规训化”的道德教育不仅无益于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无法真正提升儿童的道德素养。另外,这样的道德教育不是着眼于儿童的内在需求,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从而缺乏感召力和实效性。因为,道德源于生活,孕于生活之中,既不存在脱离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也不存在没有道德的生活。
所以,我们推崇生命教育,主张用生命教育超越和提升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以学生的当下生活为出发点,它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确定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生命化的教育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进行,关怀儿童生活,关切儿童生命质量,帮助儿童在多元化的生活和不确定的价值取向中使之向善,并要创造良好温馨的制度环境与氛围使人能够“抑恶向善”,而不是时刻阻止“恶”的发生。我们本应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感受生命的珍贵、丰富和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性中正义与美好的一面充满祈盼;我们才可能对教育的结果作光明的期待。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共同的人性存在于我们的灵魂深处。唤醒、提升我们心中“固有的善端”是生命化德育的应有之义。对人及人性充满信心的生命化德育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意义,建构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3. 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是上苍馈赠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因而我们对生命需要有一种敬畏感;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存在是为了不断完善个体生命,引领个体的完美与幸福。
然而,当今的教育过分地追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学业的成功而缺少对人的生活和生命的关注,缺乏对于个体心灵的关注。这种不当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教育忘却了引领人之幸福的使命,导致人们学到了知识而不懂生活,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失去了生命的华美。如果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很多,却没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那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甚至可能是反生命、反教育的。
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就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也就是说,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去追求幸福生活。
人与动物不同,人的存在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存在。人之生命的精神性决定了人的存在问题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生存问题,即一般意义上的“存在”问题,而同时还是一个“创造存在”的存在问题。人的存在不仅仅是在世界中遭遇这个世界的过程,而是创造着自己的生活的过程。所以说,动物只是生存着(survival),而人却是生活着(life)。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生存只是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美好的生活才能使生命之光得以展现和再造。
所以,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使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寻幸福生活。然而,追寻幸福生活的前提必须是关注学生当下生活,从学生的当下生活中去寻找、实现各种可能生活。我们认为,一种关注生命质量的教育必须以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为基准。因为,过去的生活只能作为历史供教育参考、借鉴;未来的生活以当下的生活为基础,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当下生活才是人们正在经历着、感受着的生活。人们在当下生活中所历经的事情、所产生的感情才是人们当下幸福生活的源泉。
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学校、教师亦或是家长都忽视了当下生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为了孩子以后能够享“福中福”现在必先要吃“苦中苦”。殊不知,幸福生活是人一生的追求。幸福是与个人的当下生活、此时此刻的生活直接同一的,它存在于当下的各种可能生活之中,是每个人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都在追求的。幸福的“材料”源于多姿多彩、丰富神秘的各种可能生活,每一种有意义的可能生活都蕴含着幸福的元素。当下生活,是人正经历着、体验着的生活,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最熟知的生活,它自然包涵各种可能生活,对当下生活多种可能生活的漠视就是对当下多种幸福来源的舍弃。任何试图以牺牲当下生活以及当下各种可能生活为代价,来换取未来幸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幸福生活是不可以储存和转移的,教育不能以牺牲今天的幸福为代价去换取明日的、不知是否会到来的幸福。试问,倘若孩子们从小就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失去了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当他们每一天都过着重复的、单调的、甚至是劳累的生活时,怎么能够再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呢?既然当下的生活、现实的生活也是生活,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幸福元素,那么,有什么理由让孩子们为了明天未来的生活而牺牲现在的幸福,使孩子们当下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这使得“一个生命在时间的此岸盲目的独白,而另一个生命在空间上的此岸上无言的等待” [5 ]。 生命化的教育应引导学生“活在当下”,在当下生活中去实现各种有意义的可能生活,从而汲取幸福的元素。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是充满着乐趣的,引导他们认识许多值得过的可能生活,比如建立与同学之间的深厚友情、感受与父母之间的浓浓亲情以及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幸福感受等等。我们只有珍惜“今天”,才有可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只有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当下幸福,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不留遗憾。
我们强调的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当下的各种可能生活中去追寻幸福,并不是要放弃教育对未来理想生活的追求,也不是割裂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联系。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在过好当下幸福生活的前提下去实现未来的理想生活。如果一味地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放弃当下生活,丢掉当下幸福,会使得教育无法展现它对生活的整体意义,也会将教育自身的魅力丢失得荡然无存。所以,生命化的教育倡导学生珍视自己的当下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当下生活中寻求幸福生活、感受精彩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才能激励着他们进一步追求美好生活,去创造未来的生活。生命化的教育认为只有帮助学生走好每一段“当下”生活,才有可能获得美好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的未来,教育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的终极意义才有可能实现。
总之,生命教育就融渗在这样的追求之中:让校园生活充满关怀、激励、温暖与成就感,并能陶养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加真切和更为丰盈地感到生活的意义和美好,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学习与工作。

4. 生命教育: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

生命教育以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念或是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而且是涵盖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
生命教育可以分以下3个层面进行:
首先是生存教育。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爱惜生命,保护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是重要的,也是脆弱的,有时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生命的不复存在,“学会生存”是最重要的本领。生存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如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教会儿童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的教育;教会儿童有效逃离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技巧;使儿童能够具有救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等等。
其次是发展生命的教育。生命是神奇的,完美的生活应当让生命中蕴藏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生命飞扬,实现生命的价值。发展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就是我们相信并仰望的、生命赖以充实的终极关怀。信仰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随着物质的丰富,当生存危机退居次要地位,而存在危机——无所依傍的孤独与无所执着的空虚,就日益成为困扰人们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个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最后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和接纳死亡,让学生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并通过认识死亡来感悟人之有限生命的可贵,从而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学科,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所以,它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意味着生命教育具有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例如,它可以通过一个文本性的载体,让学生了解到一些生命现象,熟识有关生命的具体知识;也可以通过其他资源,如组织学生看一场有关宣扬生命价值的电影,组织学生去野外感受自然生命的神奇与美好;亦可以通过学校文体活动体现教育对师生生命的关爱等等 [6 ]。
如今,许多怀揣着生命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致力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在市侩主义的世风下坚守‘理想主义’;在人们纷纷逃离土地时坚守‘草根情怀’……在官本位的现实中坚持‘民间立场’,坚持批判性的思考,建设性的介入。” [7 ]正是有这样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推进着生命教育理念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他们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将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地付诸实践,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教育信念坚守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为他们坚信终有一天,生命教育会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润泽教育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的星星之火必将会成燎原之势。
事实上,任何教育理论都富有理想的元素,也正是存在着对教育的理想追求,才能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日趋合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理想状态,正是为我们装点教育实践之家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

二、生命教育存在之必要

人人都拥有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懂得欣赏生命的多姿,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可是许多人不懂得生命的真谛,不仅不享受生命,反而常常制造戕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悲剧。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生命逝去的报道,他们或死于自然灾害、或死于人为的事故、或死于和他杀,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小学学生事件时有发生,生命之花来不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生命乐章来不及奏响就戛然而止,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2002年,加拿大医生Michael Phillips和他的中国同事在国际权威杂志《Lancet》上发表了《中国率:一九九五——一九九九》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率已达十万分之二十三,大约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内的有关报道也指出,近几年来,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青少年已经成为的高发人群之一。” [8 ]
这一切都向我们发出警示: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另外,生命教育之所以必要,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源于: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