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探析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办法探析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24732 浏览:1098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程标准》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积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的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兴趣培养
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试想,一个老师,如果学生对你的教学毫无兴趣,那么,学生要学好你教的学科,提高学科成绩无疑是一种空想。由此可见,兴趣能产生不可抑制的内驱力,兴趣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那么,面对内容多,课时少的历史新教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悦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点滴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

好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意思是说开头要亮丽,内容要充实,收尾要有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历史课的导入要生动有趣,应发挥学生聚集学习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教学氛围的功能。前不久,我有幸参加我县第二教研联组历史优质课评委,其中一位老师上初中《伐无道,诛暴秦》这课时,她是这样导课的:一个穿越时空的超能儿来到大秦王国,他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他发现当时的市场上拐杖很好卖,而鞋子却很难卖,他一时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能帮助他找到答案吗?这样,一石击起千层浪,下面的学生都很好奇,老师见到此景,让同学们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都活跃起来了,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原来是由于秦的暴政,被砍掉双脚的人太多了,这些人不用穿鞋子了,这就是鞋子很难卖,拐杖很好卖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创设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对要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其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二、补充史料,激发学生兴致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面对浩瀚无际的历史海洋,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教法调动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有效实现时政与历史的交融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代脉搏,把学生关心的生活中的时事、时尚拉到历史课堂中来,让历史课也具现代气息,让历史“活”起来,对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往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例如联系现在等人鼓吹,妄图建立台湾共和国,编织“一边一国”、“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又如:在讲到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个问题,当今报刊舆论讨论要不要重修圆明园,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不修与重修,并且阐述各自的理由,最后教师归纳:被烧毁了的圆明园是近代中国屈辱的见证,它时刻警惕我们要不忘国耻,要关切民族的前途命运。可见,历史与现实这么接近,让历史走进学生,学生还会对历史陌生吗?

四、合理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多媒体等多种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资源与手段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二节《战争的影响》这节内容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时,我们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条约不平等,笔者认为教师除了深入分析该条约的内容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课本第六页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插图进行挖掘分析:从插图中英双方的人数来看,英方人多势众,而清方只有几个人,由此可见该条约具有很强的强迫意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该条约的不平等性;又如讲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收到了显著地效果。

五、教学时间的分配要科学

思维集中程度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步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状态最佳,最后15分钟思维活动水平又呈逐步下降态势。根据黄金分割定律,45分钟乘以0﹒618应接近28分钟,这与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一致的,这28分钟应定位在学生思维水平最高阶段。用这最有效的时间干什么?好钢用在刀刃上,这28分钟应当消费在一节课最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上,消费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这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参与度的“活”化,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趣,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落实新课改理念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双丰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