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学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足意识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27102 浏览:1216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是开启科学世界的钥匙。传统教学着眼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以学生没有问题为教学目标;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这表明学生的求知欲越旺,创造欲越强。对此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爱问,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问

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兴趣是行动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才会积极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来参与,才会产生问的与动力,使得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可以说,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构建愉悦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动机。
1.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态的事物远比静止的事物更富有吸引力。教材是静止的,传统教学是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是相对封闭静态的,这些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静止枯燥的字母、数字与符号转换成动态的画面与音效,这些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2.用实物模型化抽象为形象。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获取信息的渠道为形象事物,信息的种类也多是感性认知。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兴趣低下、教学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用实物、模型等形象直观的事物来呈现数学知识,寓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于形象直观的事物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使学生从形象事物中获取感性信息,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认知。

二、创设氛围,使学生敢问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是课堂的绝对控制者,学生没有意识与胆量在教师面前提出问题,认为这是对教师的不敬,是对权威的挑战,这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要让学生有勇气、有胆量提出问题,就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氛围的严肃与呆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使学生敢于挑战教师与教材,敢于提出问题。一是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学习权。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教学的主动权与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二是信任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才能突破教学的种种限制,产生更多新的见解,寻求新的解决途径。三是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将心中的困惑与疑难用自己的语言与方式表达出来。如在学习怎样表示一半时,我在进行基本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学习的得以调动,潜能得以激发,借助实物的摆放、纸张的折叠等以语言加图形辅助的方式来说明一半的概念。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拥有最大的自主权与选择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进行思想与思维的交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思维与表述的过程中产生更深的认识,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期坚持,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问题意识自然也会形成。

三、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会问

孔子提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这指出了启发与引导的重要性。学生问题意识无不是凭空产生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所形成的问题大多是杂乱的,甚至可能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没有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求知的,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提问。一是为学生的提问作示范。小学生喜爱模仿,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要没有悬念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如在做完题后,提出:“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哪种方法更简便?”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实现知识的融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二是以问启问,以思导行。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学生理解困难处、新旧知识的联结处等提出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行为。学生会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主动行为,会促使学生形成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爱问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得到肯定与表扬,借此来强化自身的学习动机与行为,才能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积极展开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只看书面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这样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而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使课堂成为个别优生的课堂。我们要建立以表扬为主的多元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为关注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平时不爱提问题或是问题质量不高的中差生,更是要用放大镜来寻找他们的优点与进步,将其放大,使微小的进步成为增强提问信心、提升学习动力的重要契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认可,强化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以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形成。
总之,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制定长期的计划,注重教学的每一个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细节,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爱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责编 张亚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