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从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助推河南经济腾飞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6588 浏览:195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经走向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河南高校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助推河南经济腾飞,是目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这也是刚刚召开的河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座谈会的主要议题。2013年6月21日,来自全省33所高校的书记、校长参加了座谈,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省财政厅副厅长梁太祥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主持。座谈会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13所高校在简要汇报了各自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情况后,分别围绕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省教育厅如何更好地为高校服务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和思考。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
“说起河南的水资源,甚至包括在座的有些校长可能还不太了解。据统计,河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40立方米,约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6。而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如果某地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大于500立方米,则标志着这一地区已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河南的水资源十分匮乏。现在,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还要高。我们到底一年的可用水资源量最高是多少?用水效率应该是多少?怎样提高用水效率等,这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座谈会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严大考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
“毋庸置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所高校应有的使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根据社会需求,重点做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农业节水、水利工程这三方面的工作,以此为突破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严大考介绍。
在座谈会召开后不久,第二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公布,“中原经济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工程”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证。该中心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牵头单位,重点任务是建设4个研究平台: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平台、农业节水研究平台、水环境保护研究平台、水资源保障工程研究平台。“每一个平台的建设都是以国家发展大局、社会需求、河南实际为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该中心牵头人,严大考对记者说。
日前,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1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以河南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申报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成为河南唯一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此次上榜的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其中9家牵头高校是“985”高校,2家是“211”高校。所以,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能获得这样的机会相当难得。
“能够入选国家‘2011计划’,最重要的是得益于河南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对于第一批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专家深入每一所牵头的高校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现在,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体制机制创新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问题。因为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情况下,我们究竟怎么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真正地协同起来,是最为关键的。”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对协同创新中心如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协同起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高校如果不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也会出现困难。”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在座谈会上说。但是,他认为,目前“2011计划”的实施机制创新是最大的“瓶颈”。在这一点,他和张琼的思考颇为一致。为此,他建议,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应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支持和推进校企合作,建立相关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付真心、动真劲、出实效
座谈会上,各位书记、校长一致认为,如何紧紧围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促使高校尽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去,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目前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2013年3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第一批13家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河南农业大学申请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首批支持。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互视的问题。”訾新建在座谈会上通报调研情况时说。
问题一:重视协同创新中心的立项和培育,忽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有些协同创新中心的进展仍然在汇报材料中,实际动作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有些协同创新中心仍在沿袭传统的科技合作模式,分散的设备资源仍然没有相对集中,支持的政策性措施仍然在老框框打转等。这些问题无不体现出高校对协同创新中心立项申报态度积极,而对中心建设和运行重视不够。“各高校要付真心、动真劲、出实效,多把功夫下在培育和建设上,多把力量用在行动上,把设计的思路转变到发展的实际行动中去。”訾新建强调。
问题二:注重“三位一体”的形式宣传,忽视了“三位一体”的具体运作。这主要表现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解、措施的完善上,过多地强调了科研创新、项目带动和科技成果支持,弱化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科的驱动作用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现。各高校要把“三位一体”的要求设计在整个改革方案中,分解到各个目标任务上,贯穿于机制改革进程中,体现在协同创新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
问题三:注重中心的具体运作,忽视中心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多数高校特别注重各项指标的数量体现,忽视了理念和机制创新这一核心任务的完成;特别注重经费驱动的支持,忽视了政策多元驱动的促进。“协同创新计划的核心不仅仅是争一个项目、搭一个平台、出一些成果,真正让我们感到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如果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达不到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不能说完成了任务。”訾新建说。 问题四:注重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忽视了校内协同的基础;注重单一部门的责任加压,忽视协同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联动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是校内协同,如果高校内部的资源还不能有效整合、校内的共享机制还未建立,又怎么会搞好校际协同?所以,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之初,高校就要把顶层设计做好,从机制建立上下功夫,首先把校内协同做好,把校内各种创新要素汇集起来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集全校之力,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工作。
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
协同创新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必然不同于过去的大项目,也不同于过去个别领域的改革,而是一个系统推进的工程。座谈会指出,各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中,要把机制体制创新作为重中之重;要围绕“河南急需、国家一流”的目标,以中心建设为载体,形成改革的特区、相对独立的实体;要把“2011计划”做成一个开放性计划,要对所有高校开放,对所有学科、专业开放,要尽快形成“国家、省、校”协同创新体系;要自下而上进行探索,自下而上推动改革,鼓励先行先试;要做成一个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相结合的计划,对资源优先支持、研究生指标优先保证、人才优先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有利于中心发展的政策特区。
“‘2011计划’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不是扶贫性计划,是要靠实力和贡献来体现的,也就是说,谁有实力,谁能解决问题,谁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就支持谁来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訾新建说。他指出,我省在今后的协同创新中心考评时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对地方产业的实际和直接贡献率,二是经过一段时间运行(4年)后社会对它的反映和评价,而不是看申报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成果、获得了多少奖项。
从本质上看,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就是各项制度建立、完善和实施的过程。制度建设是开展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机制体制改革实施的根本保障。其中,协同组织管理制度是基础,人事聘用、考评、分配和人才培养制度是核心,科研组织、资源配置制度是支撑,国际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是方向。
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高校领导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把协同创新看作是联合攻关或项目合作。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虽然都是汇聚相关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集聚多所高校、企业、研究院等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但这种组织形式的缺点是没有长期性、持续性,无法形成一支稳定的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则是通过一种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或机构聚集起来,在某个领域或者研究方向上形成一支稳定的、长期的研究团队、基地或者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
归根结底,高校协同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协调好教学、科研等各种资源,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衡量和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不仅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比重,更要重视科技成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和优势,这才是高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努力的方向。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参与,通过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协同创新能力。
在本次座谈会上,各高校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学校的自身发展要与服务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新趋势,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努力将高校建成我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社会服务辐射基地。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服务河南经济建设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为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赵 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