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妙用“听说读写”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妙用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0518 浏览:371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在教学活动中,自然也不例外。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听说读写”似乎是语言类学科的“专利”,其实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有着其意想不到的妙用。

1.“听”——学会倾听是交流的前提

交流是双向的,要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而倾听则是交流的前提。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呢?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1 示范的倾听。

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自身要用心听学生的发言,为学生做个榜样。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停下其它动作,仔细地倾听他的发言,并做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之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检验学生是否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如: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眼神,或者随意指名某个学生重复刚才发言的同学所说的话等等。对于那些能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表扬,让学生有同伴榜样可以效仿。

1.2 思考的倾听。

以往强调的听主要是指听教师讲授,但这种单一的倾听可能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权威。倾听不仅是听老师,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曲:一判断同学发言的正误,二吸纳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合理的对自己的想法有促进的内容,三对那些不合理的自己存有不同意见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待进一步的交流。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教师可以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对同学所讲述的内容,不一定要赞同,但是要做到理解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能把别人的话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概括;即使遇到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也不要随便断然否定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意见时尽可能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不指责别人、以交流彼此想法共同学习知识为目的的方式。教师不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及时进行对比、找到彼此的共鸣以及分歧,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还能从他的同伴那里获取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当有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发言的时候,学生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去听发言的学生讲了些什么,而不像以前那样“发言”和“讨论”同时进行,结果弄得谁的话大家都没有听清楚。通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大大不同于以前的专为找茬而听别人的讲话的情况。而当他们讲得精彩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大家的掌声和肯定,更大大地加强了他们的信心与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不同。

2.“说”——关注思考过程加深理解

数学不仅注重内部思维,更重视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表述、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活动和思维过程,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

2.1 表述算理——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除了有计划地进行常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从过去追求结果到如今关注思维的过程,表述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不论是算理还是法则,只有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而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如教学9+2,不仅要使学生利用“凑十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还可以让学生口述“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再加1等于11”的大意,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2.2 看图说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渠道。

数学来自生活且应用于生活,而传统的应用题往往是“人为”的应用题,学生常常成为“解题高手”,而在纷繁复杂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往往会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
让学生观察直观图,说出图中已知有哪些条件,相应的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口述的条件和问题的呈现顺序也体现了其对信息结构化的能力,比较符合生活数学的情境。
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所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即有条理分析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把这个分析的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应用题的分析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为分析复合应用题打下较好的基础。

2.3 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经历感受的总结。

数学活动大到一堂数学活动课小到在教学中设计的某一个活动环节,在数学教学的舞台上彰显了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魅力。然而,纵几年来的数学活动课,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做”,有些却忽视了学生要在“做”中“学”。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能描述自己活动的过程、说出自己的发现、对自己的经历感受进行总结也是重要的。如在教学“认识乘法”的时候,让学生根据“5和3相加”与“5个3相加”摆小棒,学生在摆一摆、看一看的活动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区别与联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对摆小棒的活动进行总结,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从特殊的个案向一般规律的迁移,体会到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3.“读”——拓宽知识激发学习兴趣1 阅读课本,做好预习和复习。

教材的例题编写和之后“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编排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因此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进行大量的书本之外的练习,结果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如果能让学生在讲课之前做好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寻找答案,在讲课之后重新阅读课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往往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口算的时候,课本在练习中出示了6道口算很具有典型性,如:“45+3,45+8,45+30,45-3,45-8,45-30”,学生对这6题如果能表述其算法、正确算出得数,那么这部分内容的口算就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再进行相应的口算训练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学,我们要选择“巧学”而非“苦学”,要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善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2 课外阅读拓展知识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展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利用课外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广泛地阅读课外有关数学知识的书本。鼓励学生加以积累,做摘录笔记,阅读《小学数学报》,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敏感性,从而学以致用。

4.“写”——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4.1 撰写数学日记。

写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
老师首先可以运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写下他们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回忆、总结、创新。鼓励学生更多的从数学思考、数学发现方面写出数学日记,尤其是学会体现一种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
数学日记贵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持之以恒,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感想体会哪怕只是寥寥数语,也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谁能说这样的涓涓细流不会孕育出第二个陈景润呢?

4.2 编写数学小报。

这是对“读”的反馈,也是对“读”的促进。为了编写小报,学生会主动地阅读一些课外书。对于阅读的数学知识,他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采取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形式,将其编写成数学小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学生在编写小报的时候,开始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对于那些编得有质量有特色的小报在班里进行展览,请其余学生参观学习点评,给他们启发和帮助,也给那些暂时还无法独立编写小报的学生提供样本。其实只要经过指导,学生们都能编出很有数趣味的小报。
数学小报编完后,指导学生妥善保管、,教师挑选部分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优秀的定期给予展览,既丰富了班级环境的布置,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编写数学小报既训练了学生读书编报的能力,在分组合作中集体意识也得到加强。
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点拨,有意识地督促学生养成外,还要在平时的每一节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中细化、强化。唯有细水长流,方能水到渠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