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22116 浏览:962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语文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促使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落实,使学生能够在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要能既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又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学生所具有的优势,两者有机结合,使教学充满生机,学习充满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很多情况下,许多老师和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环境,从原来的学习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转变为教条的“为考试而学习”,其中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可想而知,学生变成了迎接数次考试的学习机器。老师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有目的”地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放到高考的各个学科中去比较的话,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能是最差的。
面对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老师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反了语文学教学的初衷?

一、引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

(一)学生对语文和语文学习的认识有所偏颇

首先,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但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到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认为数、理、化学科要花时间去攻克,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反复地演练就能够出成绩,无暇顾及语文学习;政、史、地科目多背多记就能够出成果,也无暇顾及语文的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上课听一听,针对性地对照高考类型题做几道典型练习题就可以了。

(二)认为课本效能低和阅读经典是在浪费时间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后会认为,学了这么多的课本,还不如多做几套高考模拟试题的效果更好,只要认真注意一下高三时的一轮复习总比生硬地学习教材更好。因此,在很多次考试以后,学生就会对课本产生这种“厌恶”心理,从而《史记选读》中的廉颇与蔺相如的风范没有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杜甫的光辉形象也没了……这就造成了课本效能低的情况。

(三)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过强

现在的考试模式,已经把语文知识“肢解”成各个模块,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和教师,为了迎接一年之后的高考,不惜用大量的时间去配合“肢解式复习”,进而提高各个模块的解题能力。老师在一轮复习中投入大量的模块习题让学生“见识”各种习题,包括各个省份的高考卷和模考卷、近三年的高考题型、当年的新题等。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忽视了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跟着老师“左奔右突”,以企求在高考中“杀出重围”。

二、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自然而然就包括平时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同时,语文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很显然,语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具体的语言和文字的体现,而且是承载着文化的交际工具。

三、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

(一)以多元的视角审视当前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塑造语文“更新”的面貌

应该让语文课堂以另一种面目展示在学生面前,即:对于高考的目的性和目标性不要过于夸大,否则就失去了语文应该有的美感和学习享受,只有在感觉到了语文的“滋味”之后再去考虑高考的这个功利问题,或许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会更公平些。

1.在内容上求“新”,为语文注入时代气息

很多教师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地跟上时代的节拍,融入时代的潮流。现在的学生,思维意识已经“超前”,我们教师怎样写论文www.618jyw.com
不妨也和学生一样,紧紧抓住时代的潮流和脉搏,在教学中也潇洒地“前卫”一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学习内容,如融入与语文有关的时代热点、焦点问题和话题等。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探讨能力,增强语文的人文魅力,进而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感动中国》栏目中播出的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完全可以用影视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这些材料充分地融入学生平时的写作活动中。如:“百家讲坛”中著名大学教授易中天、于丹等人关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解读;体坛明星刘翔、姚明,“超女快男”等等,均可以大胆地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这些时代性的、热点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在课堂中,把这些内容恰当地纳入语文的范畴,学生就会发现,语文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不是教条的“比喻拟人”、更不是生硬的“平上去入”。这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也会让教师在讲课时不再教条,会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和缤纷多姿;学习语文,会发掘自己的奇思妙想,会让自己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会让自己能够真正地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生活的天地和语文的范围是同等的,生活给我们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时几乎就都能够找到他们的影子。
这种教学方法如果能够贯彻好的话,他们在学习“嫦娥奔月”时,必然不会一味地大谈特谈抽象的科学理论,反而会在学习中学会想象,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实;他们在了解“奥运会”时,不会只是简单地把体育赛事看做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会侧重于挖掘体育比赛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那么,语文的魅力就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2.在形式上求“新”,力求多变,为语文打造良好的写作局面

高考作文在写作要求上都存在这样的倾向: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记叙文要“见人见事”、抒情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很多情况下,因为现代中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而人情冷漠,“以冷眼看世界”。作为教师,面对这种局面,面对身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中的这些“冷人群”,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将他们“激活”起来,让他们眼中的生活和学习热烈起来。

3.在精神上求“新”,将语文作为人生的指南针

语文教师大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将人生规划和指导方面的担子挑起来。比如:课本中的《人生的境界》的学习就可以将这方面知识范围扩大,将课外所知道的“药家鑫事件”等内容引进课堂,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气息;《漫画清高》一文,对学生的人格指导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引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师说》是几篇指导事业成功的原则、方法和价值的好文章,在教学中也可以将《感动中国》中的杰出人物引用进来,让学生了解他们取得事业进步和成功的经历。

(二)以讲授知识和传达学习知识方法为基点,塑造教师“更优”的面貌

1.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生眼中的语文老师,不是“咬文嚼字”,就是“之乎者也”或是“比喻拟人”。这种情况,都是平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很多教学行为给学生的错觉。所以,要改变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就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原来陈旧的甚至很传统的教学方法。

2.教师主动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协作学习关系

(1)互相理解、尊重、合作,调动双方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要建立在彼此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需要双方联袂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果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就会经常带着挑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学习。语文老师在这些年轻人的眼里“一点儿也不可爱”。既然如此,学生连语文老师都“不爱”了,怎么去“爱”语文?
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从教师的角度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
(2)语文教师上课要有个性和
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会得到许多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会被许多学生所喜爱。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身上的个性不断地发挥和强化并发展,让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语文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时地闪现“个性”。
比如:有的教师擅长讲古文课,可以将课本外古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信手拈来,学生会觉得这个语文老师是个“古文专家”;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有严谨的思辨能力,讲课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个“逻辑学家”;有的教师很有幽默细胞,他的语文课生动活泼,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开开心心上课”,学生就会跟随语文老师“幽他一默”。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适当渗透时代性思维方法探讨问题的学习模式,塑造课堂“更活”的面貌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与课堂上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不开的。因为,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够和教师教学内容的感情基调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教与学在认知和思维活动上的共识。

1.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下工夫

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展示自己、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个科学的、恰当的备课过程,尤其是要科学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自己的教学计划认真地落实到自己的教案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阅读教学理论,虚心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并加以领会,要经常请他人对自己的教法进行评议等。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使自己的“表演”更精彩。

2.“正面手段”在课堂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的“正面手段”,就是恰当地、适时地、正确地采用肯定、激励、表扬的语言,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个人魅力“扩大化”,让其在学习中充满成就感、荣誉感。这些语言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成功的欢乐和愉悦的情绪。这不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有好处,而且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也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也想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把”。

3.多媒体这个“噱头”的作用不可小视

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一种常态的行为,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这样的“噱头”。
比如:《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让学生观看视频,那么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很鲜明突出。在具体学习本文时就可以在课文的具体情节中去挖掘文中的焦母、焦仲卿、刘兰芝、刘兄等人的诸如体态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别情景等。

4.其他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做法

(1)创设“表演环节”中的适当角色,诱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表演环节,让教师和学生一同参加,共同在此环节中扮演角色。
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宦者令缪贤向赵王介绍蔺相如的情节可以让学生一起参加;“完璧归赵”情节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交锋可以让学生担当蔺相如的角色,老师则可以当秦王;“渑池会”情节中教师也担任秦王的角色,学生仍然担任蔺相如的角色;“将相和”情节中学生依旧担任蔺相如的角色,老师担任廉颇的角色。从以上几个表演环节设置中的角色来看,老师担任的角色无非都是“宦者令”“秦王”“廉颇”这些“坏的”“傻的”角色,但是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正是被教师的这种“坏”、这种“傻”所感染,他们对于老师的角色兴趣已经变成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了。
(2)“违反常态”设置讨论话题,激发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欲、对不同言论的求胜欲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疑问,未尝不是激发学生这些的良好手段。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违反常态”地设置课堂讨论话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那么,学生就会在讨论与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补充以后,所讨论的话题相对于将“盛好的饭”“喂”给学生要好得多,教学效果更明显。
(3)让学生当“老师”,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舍得放下自己的身份,自己也做一回学生的话,就可以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优越感,当了“老师”以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设想,我们可以这样具体实施:
先挑选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语文备课小组并设置备课小组长;然后,把自己备课的其他课文的教案详细教给学生,让这些同学参照老师的详案来“备课”,自己查找资料,教师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参考资料;最后,“一切就绪”去上课。
当“老师”走上讲台后,老师就会发现,课堂将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他们的“老师”是那样的有活力、有朝气。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讲课”,他们更提高了胆量和信心。

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始终明确课堂教学的实质——教授知识

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固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但是,我们教师要始终明确语文课堂真正的实质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处理语文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审美与鉴赏、解答问题等。

(二)将个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特点的充分发挥,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在不断的知识更新过程中不断挖掘内在的潜力,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体验,尊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共同面对学习上的问题并一起解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进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三)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不能忽视

尽管语文学习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这一环节,否则,学生学到的部分知识内容就很可能模糊不清,失去了语感,甚至某些知识可能因为过于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一笑而过”。
参考文献:
王迎秋.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辽宁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