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7572 浏览:239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要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个阅读目标呢?让学生会读,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课外阅读“质”与“量”的要求。
关键词:教学目标;阅读形态;交流机会;阅读评价
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这个多读书自然不仅仅是指读“课内书”,一学期二三十篇的课文自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点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采用个性化的阅读形态,培养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决定怎样把握文章的语气,怎样把握文章的情感。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
例如:在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引导学生:看了课题,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纷纷回答:“我想知道为什么要以小手做题目”“我想知道到底是谁的小手”“我想研究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兰兰的小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学习颇有兴趣与动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既有利于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思维的相互碰撞,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二、创造个性化的阅读交流机会

以往教学中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同一性”,注重类的教育,忽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
如:教学《柳树醒了》时,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相互交流对春天的感受:有一个小女孩根据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演了几个抒情动作,别说学生,连老师都受到了感染。通过她的表演帮助其他学生形象地感知春天的景象,获得身心的愉悦,不仅巧妙地引入新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想象能力,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予以阅读评价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正确对待自我。
如:教学《两只鸟蛋》时,我要求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有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完后,有的说:“她‘好玩’这个词读得好,把孩子的顽皮劲读出来了。”有的说:“她最后的动作做得好,我看出了她对小鸟的无限期望。”有的说:“我觉得她学的妈妈的话很像。”说罢,还给大家学了一遍。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肯定了学生付出努力和学习的成果,保持和激励了学生的阅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独立感受、体验、思考,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6).
张敬华.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山东教育,2010(13).
[3]路建兴.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小学教学研究,2011(11).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办事处陈孟小学) 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