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06 点赞:3766 浏览:97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社会就业结构的不断发生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美术专业必须根据社会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必须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能性人才上,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对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美术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为基础的教学策略。论文分五个部分对中职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阐述美术学生综合能力的界定,并分析中职美术学生综合能力的现状。从中职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角度出发,以迁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为理论基础。鉴戒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和研讨,着重从中职美术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策略出发,探讨更新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转换中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探究中职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构建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标准,多渠道开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等角度完善并构建。在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的基础上。以电脑美术设计为课例来检查该策略研究的实施效果,从课程设计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能力的展示;调查结果及分析等几方面总结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启示给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总之,论文通过对中职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的探究,力求从宏观管理层面到微观操纵层面来建构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策略,真正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把中职美术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关键词】:中职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10第一章绪论10-17一、研究的意义和目标10-12(一)研究意义10-11(二)研究目标11-12二、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界定12-13(一)综合能力12(二)综合能力的构成12-13(三)综合能力对职业的影响13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5(一)研究内容13-14(二)研究方法14-15四、本课题研究的现状15-17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17-21一、迁移理论17-18(一)传统迁移理论17(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17(三)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7-18二、美术技能发展的规律18-21(一)美术技能发展的特点18-19(二)智力技能形成的规律19-20(三)美术技能的培养途径20-21第三章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国内外现状21-29一、国外的现状及启示21-23(一)德国的“双元制”21(二)美国的CBE模式“宽专多能型”21-22(三)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型的现代学徒制22(四)国外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对我国中职的启示22-23二、国内的现状及问题分析23-29(一)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23-24(二)我国对美术行业熟悉的不够24-25(三)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失误25-26(四)对“能力本位”理解的偏差导致培养目标的错位26-27(五)课程体系陈旧导致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边沿化27-28(六)学生综合能力的难以操纵性导致培养方式的缺乏28-29第四章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29-47一、更新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29-31(一)培养美术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29(二)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29(三)完善美术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制度的规范29-31二、转换中职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31-37(一)基础知识模块31-33(二)技能知识模块33-34(三)实训知识模块34-37三、探究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效性37-41(一)项目教学法37-39(二)“技能形成与反馈”的教学方法39-40(三)元素组合教学方法40(四)知识的分类与美术技能教学方法40-41四、构建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标准41-42(一)构建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标准41-42五、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42-47(一)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2-43(二)加强校企结合,半工半读43-45(三)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创新美术产品45(四)建立校园美术工作室45-47第五章基于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实验47-66一、课程设计模块47-49(一)重组课程结构47(二)优化课程设置47-49二、教学方法设计模块49-58三、就业指导设计模块58-59四、学生信息反馈及启示59-64(一)模块教学辅助美术课堂教学调查结果及分析59-62(二)更新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62-64五、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反思64-66结论66-69(一)本研究的总结66(二)本研究的不足66-67(三)本研究的展望67-69参考文献69-70致谢70-71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获奖情况7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