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关注文本试述从读代讲网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6090 浏览:209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读代讲”是以学生亲历实践、主动阅读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取代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为目的,教师全程包揽讲读、分析的教学方式。本文以《父亲的菜园》教学为例,讲述在教学中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读中悟情,从读中陶情,感悟“父亲”的精神。
【关键词】文本 以读代讲 对读 父亲
“以读代讲”是以学生亲历实践、主动阅读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取代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为目的,教师全程包揽讲读、分析的教学方式。“以读代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读为本,寓讲于谈中,讲求师生间配合默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以读代讲”恰恰符合此精神,它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读,减少教师繁琐的讲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吸收、鉴赏能力;有助于打破旧的教学程式,改革课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堂结构。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亲历尽艰难为家人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出一块碧绿菜园的动人故事。基于体现略读课文对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品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环节设计

“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做题做出来的,是读书读出来的。教师讲得再好也没有书上写的好。”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主题阅读三人行》中的话。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笔者设计了四个读书的环节,第一次——跳读,让学生能够迅速地从文章中提取到自己所需的文本信息;第二次——朗读,让学生能够开口读书,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第三次采取默读方式,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文本,整体感知,梳理课文脉络;第四次“读”采取对读方式,包括师生对读,生生对读。

二、“以读代讲”

“以读代讲”,以读为本,形式新颖。它减少了迂回曲折,费时低效的讲解。师生间配合默契,产生教学共振。这种读法,要求教师“千变万化”,学生却“不离其宗”。学生读有三点特征:一是只读原文。二是教师读,学生就停;教师一停,学生就接着读。三是教师不读的词语学生要重读。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笔者把着力点放在重点段即“暴雨中的父亲”的“以读代讲”上。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引导读、对比读和承接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1.引导读
目的是让学生清楚了解文章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如《父亲的菜园》第四段可这样读:
学生(读原文):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
教师(引出下文):是啊!暴雨说来就来了,那父亲是怎么做的呢?(顺承)
学生(读原文):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教师(引出下文):尽管如此,可是展现在父亲面前的又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呢?(转折)
学生(读原文):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这一段话,多次出现转折、顺承等各种关系的复句,这样一引读,学生就了解了规律,明白了句之间的关系。
2.对比读
关键在于凸显重点词句,教师通过加词、换词或是减词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意会重点词句的遣词造句之妙:
教师(换词):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扔,拿起铁锨就走进了暴雨中……
学生(读原文):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教师(减词):父亲把土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学生(读原文):父亲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换词与原文对比读,优劣分明。前者空洞,索然无味,是学生作文中常犯的毛病;后者具体,生动形象,是文章中的精彩之笔。这样一读,学生在对比中鉴别,在辨析中品味,在欣赏中吸收。

3.提示关键承接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如第四自然段中:
教师:父亲没有气馁……
学生(读原文):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
教师:父亲仍然没有气馁 ……
学生(读原文):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
教师:父亲依旧没有气馁,尽管……
学生(读原文):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
通过教师不断地重复关键词“没有气馁”,让学生深化对父亲坚持不懈精神的体会。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教师灵活交叉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同时也让学生自主迁移此法到课文其他段落。它的方式灵活多样,变化无穷,但方法却易为学生掌握。运用此法,关键在于深钻教材,熟悉教材,课前精心设计,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驾驭自如了。

三、实现效果

“以读代讲”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激趣,读中陶情,读中明理。学生在情感朗读的过程中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表情;学生融入作品,人入文,心入文,情入文。
在反思与评价这一板块当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在反馈时给了教师许多惊喜。学生不仅仅说出了对“暴雨中的父亲”的形象感悟,如有学生从这一片段中看到了一位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勤劳的父亲;还看到了一位“不怕挫折,不因一次挫折而屈服,哪怕摔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父亲”……学生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是思考的主体,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重要的是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拥有个体体验。
在这节课的反复备课当中,笔者深刻体会到“以读代讲”这种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单,从教师走向学生,让学生从研究语言走向学习语言,从泛泛理解、形成概念走向直接感悟、品读文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

3.卢秀安:现代心理教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4.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心理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5.陆恕:“以读代讲”和“以读带讲” [J],湖南教育,1989.12.

6.谢辉英:以读代讲,以读悟情[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23.

7.谭曼娜: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运用“以读代讲”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
8.韩莺妹:以读代讲 百读不厌——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读与写,2011.11.
(作者单位:510660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中438号-1羊城花园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