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普通高中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足与策略经典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9238 浏览:274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必须立足当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彰显少数民族地方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对策
1002-0845(2013)05-0032-02
高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水岭,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过渡阶段,所以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当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彰显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民族特色,使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教师富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研发的目标在于弥补国家课程大一统的局限性,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加强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的自主权。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很多地区和学校都依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校本课程研发,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由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地方政策的影响,许多中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认识模糊,把“开发”简单地等同于“自主规定”,强化和凸显了学校所具有的课程决策权力,却弱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理解成课程的罗列。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仅仅是形式上的,忽略了校本课程开发目的是注重体素质的培养,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升学考试的需要。然而,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顺利进入高校,更多的人毕业后可能会投身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之中,在农村尤其如此。现今的农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屈从于城市价值取向的,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他者”的课程与教学,不能适应农村学生的真正需要。教育知识的城市化取向严重排斥了在农村生活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淳朴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最后导致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输送的精英人才很少,而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却由于缺乏本地区生存发展的知识技能以及本民族的知识文化,务农生存能力也不高。同时基础教育也没有为他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业转移就业提供知识支撑,去城市就业机会也非常有限。不难看出,这样的课程设置忽略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严重脱离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2.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过于陈旧、死板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及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它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它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它的文化”。
在传统一元化的教育评价体制下,为了使本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致,让少数民族学生不在各级教育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逐步向主流文化靠近,地方性文化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当地的一些劳动技艺等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课堂,学校大多用汉语授课,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够。课程内容侧重于国家入学考试的内容,过分依赖国家课程的主题资源,内容过于死板,课程开发的力度小,很少反映本地区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缺乏民族性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智慧潜能的开发。这样的校本课程违背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3.教师修养不够,开发课程的能力欠缺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重要角色。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设出自己的课程,这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对课程开发有深入的理论研究。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存在着缺乏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缺乏培训机会、教师的多元文化修养不足等许多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教育修养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实施的“瓶颈”。
首先,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中未接受正规培训的教师占一定比例,他们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很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许多教师的教学思想很陈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统一考试的评价制度以及学校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不重视,许多教师更是缺乏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学习研究的紧迫感。由于他们对本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和风俗了解很少,导致很多高中想开设一些与本民族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有心无力,只有放弃。
其次,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双语教师,导致双语教学只能在小学三年级以下开设。许多高中缺少双语教师,教师授课讲汉语,学生学汉语,忽略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减少了学生与本族语言接触的机会,导致许多人对本民族语言不熟悉或许多人甚至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乏现代化信息知识和素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发展资金短缺,学校软硬件设施缺乏,教师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导致教师缺乏现代化信息知识,教学思想落后、陈旧,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强化民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是具体的和短暂的历史行为,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没有血脉的集成和发展,作为传承根据的课程就失去了基础和活力,所以课程要想发挥引导力,必须扎根于文化的积淀之中。要创新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先发展民族教育,让一代又一代人了解、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处在教育核心地位的高中教育应起到积极的作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设置要本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国家统一规定课程的同时了解本民族和本地区的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些都具有极大的课程挖掘潜力,可以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不仅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都十分重要。
当然,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反映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风情和人文社会特点,而且要结合本校的独特之处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课程内容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经济落后,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因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首先,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强化教师自主开发研制校本课程的意识。建立教师培训基金,定期选派教师外出接受培训;定期组织本校教师进行理论文化学习,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教学理念;努力建设一支教学研讨团队,通过团队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次,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改革不同于一般地区的校本课程改革,长期处于高中阶段的很多教师把教学和学习重点都放在高考上,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民族文化把握不准。因此,在开发课程时应外聘一些兼具文化素养和民族技艺的民族人士对教师进行本民族文化和语言培训,加强教师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学习,以便他们能结合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特征进行双语教学。
再次,因为民族文化本身具有独特性,而许多教师对民族文化认识不深,所以应聘请一些民族人士参与到校本课程研发中,形成以学校教师为指导、以外请民族人士为骨干、以学生为中心的“三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探索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改革新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路。
最后,要加强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让教师学会运用现代化媒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情况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既要完成国家课程教育的任务,又肩负着发扬、传承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责任。然而在国家统一的评价机制的影响下,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安排都围绕高考进行,无论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主流文化的高考上,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因此,应该建立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普通高中的课程评价机制。学校在针对实际情况开设一些特色课程的同时,应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学校的评价体系中除了主流文化学习的评价体系外还应该加入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校本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包含学生的评价,而且应包括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合作评价、课程专家评价和学生家长评价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形成性评价,如建立档案袋、注重阶段性综合测试成绩等。在考试科目中应增加本民族文化以及一系列实际操作课程的考核,并以此作为参加国家统一入学考试的一项指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