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中关于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实践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8079 浏览:245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制定切实的目标、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以期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显现它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学生
当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突出的三大“症状”:“遇难退、无韧劲的意志问题”;“不自信、易波动的情绪问题”;“少谦让、自私冷漠的人际适应问题”,分析了体育教学与培养心理素质的连接点和优势,阐明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领域目标:让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具有自信并能控制情绪;让学生收获竞争与合作,同时提出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容、方法与策略。

一、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目的

二十一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急遽变革,使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很多家庭结构也在迅速发生着改变;同时学生学习负担的不断加重和网络的泛滥,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便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如:有的自私狭隘,虚荣心强;有的胆小懦弱,毫无自信,一遇挫折便惊慌失措;有的则内心孤独、冷漠,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即使一些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也大多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新课改体育与健身课程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目标,为体育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一)心理健康对体育运动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在认识能力及智力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智力正常恰恰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过去,有不少人认为,体育运动员只要四肢发达,体力强健就行了。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现代运动中,智力对比赛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运动者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战术思维、分析判断、随机应变、迅速反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有位篮球教练员认为,在篮球比赛中,有60%是用脑子,40%是用体力,否则不能在剧烈、复杂的比赛中跑位得当,反应及时,与同伴配合默契。体育运动的特点除了竞争之外,重要的还在于团体内部的合作和友谊,任何体育项目,总是要与人交往,都存在着人际关系,心理不健康、人际关系不和谐,总会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影响运动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有人曾以中小学学生为对象,通过学生的教师与父母的评价,研究运动技能好的儿童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的适应能力。他们发现,运动技能好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得积极,处理问题冷静、办法多,人际关系协调,容易与人合作,而运动技能差的儿童,则适应能力较差,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孤僻而不合群,其他研究者对幼儿、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大致相同的情况,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威信,容易获得同伴的承认和尊敬。
体育运动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1.坚持体育运动可使人体格增强、精力充沛,增进勇敢坚强的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
2.体育教学中常以竞赛的形式,竞赛中获得成功可以提高信心,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减少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诸如健美、跑步、游泳、打羽毛球等持续性、有节奏的运动项目,效果更好。
5.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三、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2.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3.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5.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四、让体育教学更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3.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领域目标的产生必须找到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和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是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起点和归宿。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体育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雷锋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